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月30日)
成蹊
2006年的最后一场雪在城里城外飘了起来,和尚站在佛教协会办公室的楼下,杵给我们一人一把扫帚,说了一句:“各人自扫门前雪。”
啥?怎么这不像是从和尚口里说出来的话?一个大乘师长,哪里有不管别人门前雪的道理?
疑惑间,和尚已经快把自己房门前的雪扫完了,我攒着满脸的怪异表情凑过去,问和尚说:“您说的‘各人自扫门前雪’是什么意思啊。”
“反话正说喽,这样做可以积累福报。要去做一些具体的、实际的小事情”和尚边扫边说。“要发大乘心哦。”
说到从小事上积累福报,倒是想起《大智度论》里的一个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双目失明的比丘,一次,他缝衣服的时候,不小心把针从线上掉脱了,于是他便说:“谁爱惜福德,就请来帮我纴针吧。”这时,刚好佛走到了这里,听到这话,就对盲比丘说:“我是爱惜福德的人,我来帮你纴针。”这位盲比丘听出了是佛的声音,马上起身搭好衣,顶礼佛足,然后请问佛陀:“佛的功德已经圆满,为什么还说要修福报呢?”佛陀说:“虽然我的功德已经圆满了,但我深知道功德的恩、功德的果和功德的力量,是这些令我在一切众生中成为第一,因为这样的功德,所以我惜爱它。”佛陀为这位比丘赞叹功德,之后又随机开示,令这位比丘证得法眼净,肉眼也更是变得明亮了。
《大智度论》中,在这个故事后面做了这样的评论:“复次佛虽功德已满更无所须。为教化弟子故。语之言。我尚作功德汝云何不作。如伎家百岁老翁而舞。有人呵之言。老翁年已百岁何用是舞。翁答。我不须舞。但欲教子孙故耳。佛亦如是。功德虽满。为教弟子作功德故。而作供养。”
和尚这样有大福报的人,尚且不放过扫雪这样的小事来积累福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其实真正需要通过这件事增长资粮的是我们,善知识只是示现和示范,“欲教弟子故耳”。一个人的福报不是靠说出来或观想出来的,是要依靠着信心、愿力、慈悲和智慧,踏踏实实地去做,造下一份真实的善业。
另外,我想,和尚扫雪和我们扫雪,积累的福报也是不一样的。可以有如下理由推导:从和尚今生所做的事情来看,虽然他关照的弘法事业如此广大,但是在做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不断有所需要的因缘在它应当出现的时候及时出现,包括人、物、机遇、环境等等,随着这些因缘的呈现,所要做的利生事业迅速承办,由此,可以说明,当事人本身,已经有超乎常人的福报。有些人做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即便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生依然一事无成,这是和他个人福报的多寡有关系的。一个有大福报的人,做同样的事,就比较容易会成功。
那么和尚这样大的福报,从哪里来?《入菩萨行论》中讲到:“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说的是一个人如果发了菩提心并且立志永不退转、真正的去受持行菩提心,那么从这一刻开始,他即便是在睡眠或放逸的时候,福德依然不断的增长,并且其广大犹如虚空一样。
由此可以推断,像和尚这样非同常人的大福报之身,定来自曾经发过的不退转之菩提心。
既然是不退转,所以今天的大和尚,仍然是一位有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
所以,一位有菩提心的人,和没有菩提心的人,做同样的事情,所获得的功德也就不一样,因为他们的发心不同,缘到别人的深广程度不同,倾注的业力自然不同。
结论:和尚扫雪和我们扫雪,积累的福报不一样。
和尚说“各人自扫门前雪”,同世间的说法有着内涵上的差别。和尚是在提醒我们,如果连这一点小事都做不好,连自己门前的积雪都不清扫,何谈去利益众生,那些大话、空话,在真正要做一点事情的时候,就会暴露无遗。“勿以善小而不为”,菩萨都是实干家,可又不是盲目的干。小事情,大发心,这样的境界,对一个凡夫来说,即便细心品味,也很难解读万分之一二,只能凭借经论,简单推论和尽量体会而已。
和尚边扫,还边说:“这是今年第一场比较大的雪,又快到元旦了,进入新的一年,瑞雪兆丰年,佛教会更加兴盛。”
我觉得和尚这话两说。
一方面,透由教内外的有识之士不断地承担和付出,佛教的利生事业,定当蒸蒸日上,佛教也一定会更加兴盛。不妨把利生事业比作瑞雪,把佛教的发展比作正在生长的冬小麦,经过瑞雪的滋润,来年一定会感得丰硕的果实。
另一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困难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克服,正如同大雪会导致交通堵塞,会增加行人步行的危险系数一样——任何事情的正反两面,都是同时存在的,这时,就需要大家都把自己门前的雪扫干净,并且相互连接,形成阡陌小道,使得自己和别人,在这瑞雪纷飞时,不但欣赏了雪景,还不影响行动。在利生事业中,如果遇到这样“阻塞交通”的困难,我想,和尚,以及一切同路人,都会义不容辞的加入扫雪的行列。
和善知识在一起,从一场雪中也能学到很多东西,真是美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