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月27日)

(2006-12-27 23:10:25)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27日)

成蹊

先说三件事。

第一件,上午我随侍和尚接待了一位女士,她四十岁出头,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人。虽然从世间的角度来看,她的物质生活令人羡慕,但是生活背景却很苦。她出生在湖北,家中父母都不喜劳作,自己是老大,下面还有四个兄妹。她读完高中后,家里的经济条件就不能再负担她的学习费用,并且按照当地的习俗,女孩子也没有必要读那么多书。她想在村里借钱读书,可是那个时候没有人借钱给她。于是她只身来到武汉,白天打工,晚上读夜大。之后考到北京工作,和前夫结婚,因为没有小孩,所以离婚了。不久,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但是他却每天酗酒抽烟,常常打她,虽然在别人眼里,他们是对恩爱的夫妻,和邻里的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好,但是照她的话说,是很多苦水没有办法和别人讲。现在她看了一些佛教的因果书,内心里渐渐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所承受的一切,她说这是上辈子欠他们的,需要还清。

第二件,和尚今天早晨突然问我,有没有给那位前天去看望的癌症病患打电话。我说打过了,这两天,医生告诉他同时患有肺结核的可能性很小,这让他很高兴。他希望如果有可能,想要在元旦到龙泉寺做一场普佛,祈祷吉祥。我答应他亲自为他普佛唱诵,请他听听佛教的梵乐,因为他同未出家前的我一样,对民族音乐很有好感。昨天我们谈话的主题,也一直围绕着“艺术中的佛法”。

第三件,中午吃完饭,和尚让我出去买一个电磁锅。我本想去一个距离近一些,人少一些的地方购买,没想到和尚说:“吃完饭,走一走,去西单商场。”这太让我讶异了:从西四到西单,是京城的繁华街区之一,放眼望去,一路上不是珠宝店就是婚纱店,这些唯美的东西,是我出家以前最留意的,我修行还不够,让我步行这样的路,岂不是会勾起那些世俗的回忆。那巨幅的写着“嫁给我好吗?”的浪漫广告板,和充满华贵色彩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海报,以及我以前喜爱的明星剧照,这些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次“头脑风暴”。

三件事情叙述完了,有心人是否能看出其中的联系呢?

看起来是毫无关联的事情,但是发生在善知识和弟子之间,就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究竟一个侍者应当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果说是照顾和尚的起居生活,现在看起来,倒更像是和尚在照顾我们的起居。上面说的三件事,一个是听别人倒苦水,一个是陪伴病重的朋友,还有一个是逛商场,透由这些“莫名其妙”的和诵经打坐完全不相干的境界,和尚到底要给我的是什么?

经论中说:“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则不违越菩萨学处。”一位菩萨比丘的责任就是要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就要和所有的众生结缘,不能舍弃、远离众生。我是一名受戒比丘,但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底符不符合比丘的行持,这是要认真反省的。

看看自己每天的状态:好一点的话,就是在和自己的习气较劲,随自意乐的搞一些所谓修行的名堂;不好的话,就是对同行和师长观过,沉浸在烦恼中。虽然号称是“人天师表”,但却把自己和所有的众生割裂开来,蜷在自己的小空间里独善其身。常常会想,我要修行,别人最好不要打扰我,但是这样思维本身,就是在回避那些可以碰出我缺点错误和坏习性的境界。没有对境,没有看清烦恼,又怎样去修正烦恼呢?不修正烦恼,又怎样成佛呢?出家四年来,自己基本不怎么和外界接触,大部分时间,我喜欢在文字和内调身心上下功夫,以至于对外部的社会和人群越来越疏远,反应越来越迟钝,乃至一些与人的应对进退,都渐渐的模糊掉,认为这些不是我应该做的。虽然说,当我们的定力和对内心的把握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在一个相对清静的环境中慢慢净化,并适当的屏蔽一些强猛的外境以便修行,但如果以此为借口,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忘记了作为一名菩萨比丘所应做的事和扮演的角色,则有违我们净化自身烦恼的本意。

佛法本来就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如果离开了人群,离开了社会,离开了生活,去修行另外一套东西,那将完全没有佛法可谈。在善知识身边,通过善知识随时随地让我们做的事情,自己才会慢慢的了解,一名菩萨比丘所应做的是什么,也慢慢发现,许多以前充耳不闻的事情,原来都是利益众生、实践佛法的机会。

 

下午一点,香港慈氏学会导师、恒基中国地产有限公司董事王联章先生来拜访大和尚。这次我随侍和尚,就比以前从容灵活多了,倒茶、拍照的时候,都试着去寻找一种在家的感觉,好像自己的父亲在接待客人一样,结果实验很成功。记得一位大德曾经说过:“人与人的痛苦都来自心灵的藩篱。”自己的执著就像藩篱一样,把它拔除了,当下就会快乐。

王先生送给和尚一本很厚的书,名字是《“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藏要本、略纂、论记、科句汇编、披寻记汇编合刊本》,其中后记是王先生所作。他同和尚谈论了许多法相、唯识方面的教理,并赞叹和尚说:“您对《俱舍》、‘唯识’是很有研究的!”

客人走后,和尚把那本书递给我说:“看看他写的后记,可以增长见识。”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7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7日)

 

回到房间,开始翻看后记。内容很复杂,多是在引用文献探讨《瑜伽师地论》的相关经论、科判、版本、翻译等问题。起初,我感觉这是学术上的研究,和修行关系不大,随后又觉得这样的想法一定是不对的,大和尚让我看,绝对有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大和尚对这些很通达,做弟子的怎能不见贤思齐呢?我暗自策励自己,不要排斥,应当认真去了解。于是静下心来祈求三宝的加持。

随后的感觉比先前好很多,没有那么浮躁。我想起以前有一次,我将整理好的一场开示文稿呈给和尚审阅,和尚留下了《论语》中的一句话:“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意思是说,孔夫子告诉他的弟子:“圣人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理论通达的智者觉得它很不容易而不做,愚者没有能力做;圣人之道不明白通达的原因,我知道了:行持好的贤者觉得不必、不屑去研究,不肖者没有能力去研究!”这句话后来一直鼓励着我积极的整理大和尚的开示。教理研究和修行实证,两样都是需要的,否则佛法不能深明,不能广行。我对学术研究的文字看不进去,是因为心态有所偏差,认为文字是没有意义的。和尚常说:“文字是载道的工具,不可缺少。”如果能像和尚一样,既能教理广博,又能有深厚的修行功夫,使学术界、宗教界都认可,才是中道、圆满道。

和尚曾经在两年前的一次精七开示中引用藕益大师的话策励大家:“超俗拔群、谦己虚心、耐苦悍劳、亲近知识、触处体会、以教印心、广大悠久、博通古今、事理双备、栖神净域、覆履典型、特达勇锐、深心无极、誓穷法海源底,是名出世丈夫!”

两年前听到此话,内心非常触动,后来还常常想起,用以不断策励发心和培养相应的素质,如何今天又迷失了心的方向?正该依此再再策发。特别是最近听到大和尚说:“对今生要有最高的期许:我要做什么样的人!然后才是怎么去做到,不能没有期许。”我想藕益大师这番话,正可作为我今生的期许。不仅今生要有期许,无限生命中更要有无限的期许:深心无极、誓穷法海源底!佛法的所有教理,我都发愿要通达,所有的修行我都发愿要实证。“实际理地一尘不染,佛事门中一法不遗。”无限生命不做这样无限的事情,就是自己局限自己。经历尘点劫,奈何我还是凡夫,正是因为得少为足的缘故。现在的这篇文章在讲佛法的教理,自有它的内涵和价值,这是我应当了解、通达的。想到这里,内心欢喜踊跃,再去看文的时候,就感觉到非常亲切。特别是看到里面讲:“《瑜伽师地论》一部百卷之文,虽所说甚为广泛,但是绝不杂乱。非特如此,而且首尾一贯,组织井然,如更能检点其微细之处,则无有不惊叹的。论其内容:有天文,有地理,有历数,有医学、药学、生理、卫生,有工学,有美学,有心理学、伦理、哲学。”内心触动于佛法的广博和严谨,正如大和尚所说:“佛法的经典那么多,浩如烟海,但里面没有一点实质性的矛盾,而一般人写多一点,就会前后矛盾,从这里可以认识佛的智慧。”书中还说:“因此,最胜子等于《瑜伽释论》赞云:‘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这是何等的境界!正可以作为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我将文章细致地看完,虽然还有很多内容不明白,但内心的厌烦和排斥已一扫而空,因此很欢喜地将书捧过头顶,挚诚顶礼。于因地这样认真的播撒正因,必将在无限生命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下午400,《港澳台画报》社长方德华先生一行五人来佛教协会拜访大和尚,并请益佛法。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7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