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月26日)
成蹊
下午,和尚来我们房间,说一会有客人来,要我们准备茶水,并且等一下要拍照。
想起昨天在大会堂那样的场面中自己放不开,照片没拍好的失败经验,我就借机请问和尚:“等一下我是侍立在一边,还是找个地方坐下来呢?”
“都可以,到时候你看怎么合适。”
“那我还是站在一边吧。”
“不要太拘谨,大大方方的。”
“怎样大大方方的?”
“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在这样的场合,让我想象的和在家里一样,那简直是太夸张了。我发现同和尚在一起,常常会比较紧张,归根结底,是怕做错事、犯错误。可是,越怕,就越拘谨,越拘谨,就越关照不了周围的缘起,越关照不到,就越会犯错。如此,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和自我反省,就会变成恶性循环。和尚就不同,不论多大的场面,他都能够以很豁达的心态和丰富的表情面对那些人、事。《论语》中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我就属于那种偏“恭”偏“慎”而不懂“礼”的人,这是我习气上的问题,应当多去改善。
和尚打量了我一下,看我衣服穿得不是很整齐,就批评我说:“衣服要穿得整齐一些,年轻人,要意气风发,不要乱乱得像个老头。得多批评批评你们。”
和尚还说我穿的衣服不够多,要多加些衣服,否则容易感冒。其实,我是刻意穿少一些的,我觉得这样能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性格。修行不是讲要“难行能行”吗?这样做看起来满像是所谓的“修行”。
可修行要是像我想象的那样进行,就说明我早就成佛了。正因为不懂怎样修正自己的身心,才要跟善知识学习。和尚说:“真正的苦行,是要克服内心的烦恼。”这句话让我非常受益。就吃苦来说,世界上很多贫穷的人民,他们也很苦,可是他们是否知道修行这回事呢?苦,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无止境的任由外境摧残自己的身心,直到生命结束,又进入新一轮的苦难之中。没有修行,没有调伏烦恼的方法,则只能无奈的承受这种苦果并不断的造作新的苦果之因。众生可悲可悯之处就在于此,就在于无明。
依师,就是要破除我的这些错误知见,正确地了解修行和弘法,放下自己的执著,于中道不偏不倚把握最有价值的东西。
比方说,昨天和尚请人送来电暖气,供我们取暖,可是我已经习惯简单的生活,习惯锻炼自己吃苦的习性,所以没有使用。今天,和尚看到这种情况,特意来亲自把它打开,督促我们使用。和尚是在同我们的习气与执著较劲,这不单单是对我们身体的关心,更是对教导弟子如何净除恶习、锻炼心性的一种含蓄手法。
进一步来说,和尚这样调整我们的习气,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和尚到底希望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和尚思考的层面,一定不单单只是希望我们改正某些个人的习气而已,和尚关照的角度,是整个教法的建设与弘扬。在弘法的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僧众,具备何种条件,何种素质,应当是我们这些弟子认真思考的问题。就个人的修行来说,简朴、吃苦、乃至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这些都无过之有,可以想要帮助众生,就要用不同的方式看待我们今天所应做的调整。和尚批评我们,指出并让我们修改自己的习气,完全都是从整体佛教如何建立的蓝图出发去考量的。
当今很多社会上的人,一提到佛教就会认为是没落、衰败、迷信、固步自封。和尚作为佛教界的一位领航者式的人物,应当是有意无意在寻找着一种将佛教的本怀同现实社会缘起相结合的道路。和尚希望我们意气风发,希望我们大方不要拘谨,希望我们正确认识修行不要一味的苦行,定是为了革除他人对佛教的负面印象,让人看到佛教积极向上的风貌。和尚通过纠正我们的言行举止,扬长避短,是为佛教注入一种如法并新鲜的活力,也许今天,我们会认为这样修正弟子习气是平凡普通的,也是为师之责,但是,也许五年十年之后,当我们再回首这段同师共学的经历时,才会意识到和尚在每一位弟子身上所下的苦心,都和整个佛法事业是一体的。
透由这些师弟之间很平常的教与受,我们应当洞察到和尚对建设佛法事业的满腔热忱与无限悲愿,以及不遗余力的实践与承担。和尚出家二十多年,不断做事承担,对于佛教的弘扬早已有了一份特有的思考与真知灼见,我们之所以说他“孤独”,正是因为没有人理解他于当下的所做,同整个佛教、整个社会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我们平时总喜欢自己折腾些所谓的修行,而实际上连修行是什么自己都还模棱两可。到底修行是什么,只有过来人知道,没有过来人的指导,所谓的修行就如同没有方向的蜗牛一样。
我希望自己能了解和尚的一片苦心。
今天下午和尚接待的客人是全国政协民宗委钮茂生主任、邓宗良局长等一行五人,他们来到中国佛教协会新年慰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