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月17日)
成蹊
路过丈室门口的时候,正好看到和尚从中厅接待室出来,和尚看见我,便招呼我到屋子里面。
和尚问我最近的学习心得和僧俗弟子的学修情况,我就尽我所知如实地向和尚汇报。谈到昨天晚上学习大和尚开示的录影光盘时,有一位居士说:“大和尚开示的每一句话,联系都非常紧密,前一句话引出后一句话,像流水一样。”她还提到了那天和尚在露天开示的场景: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可是和尚坐在那里对大众开示一动不动,丝毫也没有受到外境的影响。由此,她讲到我们的人生也犹如这样的风雨,我们应当用心去寻找,谁是风雨中巍然不动的人,谁又是我们生命中真正可以停靠的港湾,今天我是找到了。
那位居士的话,让我感触颇深。我是个习惯理性思维的人,喜欢逻辑推理,很难有她这样的体会,用和尚的话说,是“缺乏一些灵性”,我很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于是请问和尚应如何弥补这部分的欠缺。
和尚对我说:“你还是有些悟性。我们做事情,不仅要知道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还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这才更重要。”
乍听起来,感觉好像是没有正答我的问题,仔细去思维,其中大有文章。我发现,我们内心中的“法执”,无时无刻不障碍着我们的思想,所以在不同的缘起下,我们常以自己习惯的模式一刀切地处理外在的事情。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内涵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往往因看不清缘起,不了解事情应如何做,而做错很多事,伤害很多人。思维不能随着缘起的变化而变化,不明白何时做何事,怎么会有灵性?
和尚进一步教导我说:“学习佛法也是如此,我们常喜欢凭借自己的喜好,钻研和自己习气相应的法类。比如,你喜欢修习‘听闻’的法类,就会花耗大量的时间思维和实践这个法类,并且,一般的修学者,看问题的眼光局限于这一生,这一世,不能用无限生命的角度考量和抉择自己整个学佛过程中的每一步应如何走,也很难看清我们当下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和尚的教诫对我很有启发。我们常说,要去思考和尚想要做的事情,和和尚希望我们做的事情,但是说归说,落实到行动上的时候,依然故我,总是根据自己的习气选择要做的事。我想起以前有位德高望重的法师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有一个人,想对治自己贪吃的毛病,就每天做练习,通过努力,他成功地对治了这个毛病。试想,在无限生命中,这个人此生的努力成就的是什么?只是成就他变成一个“不贪吃的人”而已,除此以外,其它的好处是很微弱的。
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不理解和尚的一些做法和抉择,但是过了很多年,回过头来看他当年所做的决定,恍然大悟这是何等智慧的先见之明。这时,我们便会升起仰望和渴求善知识这种智慧的决择,却苦于不知应如何获得。这是因为,我们和善知识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我们只从这一生的学修来看,善知识则是从无限生命的角度,来规划指导弟子们的学修。也许我们这一生所应做的,是净罪集资和经营我们的师法友环境,而并不是一开始就抱住一个什么佛法不放,十分不畅快的练习实践它。
和尚告诫我们:“修行,一定要考虑好和什么人在一起,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是否有这样思考过?我们会想,团体应如何走,佛法应如何弘,这是善知识该想的事情,我们不用操心,只要跟着走就对了,可是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如果把这些问题,不能看成是自己应当思考的,而通通推给善知识去想,那么谈何同善知识“同心同愿”呢?不是理解不正确,而是角度有问题。
想到这里,对和尚的慈悲和智慧略有些许的体会:谁是真正关怀我们无限生命中生生增上的这条菩提之路应当怎样走的人?我有了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