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月16日)
成蹊
这几天共修期间,每天晚上会有两位法师引导居士学习大和尚的开示。学习结束后,当天的这两位代课法师会有机会到丈室亲近和尚。
坐在和尚的房间,凝视着师长,一位弟子突然说:“我们现在越来越无法揣摩和尚的境界了。”
和尚笑:“为什么。”
弟子:“您现在这么忙,每天要处理佛教界那么多事,却还有时间轻松地和我们交谈,这样的若无其事,如果换做是我,恐怕早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哪会有这份心情。”
和尚笑而不答。
弟子接着说:“不过这两年,您看起来明显的变老了,居士们也都这么说。前两天我们学习您2004年在广化寺开示的光盘,那时候,您还显得很年轻,才两年多,就有这么大的变化。”
和尚说:“可能是吧。这两年,的确操劳的比较多。”
弟子:“主要是因为有了龙泉寺之后,您一直为我们操心。”
和尚轻松地说:“其实老了也没什么关系嘛,只要每天做的事都有意义就好了。”
弟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这样吧。”
和尚点头表示承许。
这样的对话,让人心里有些酸楚,还有些不可名状的味道。心中涌现出了影片《孔子传》中一段师徒对话的场景:陈蔡绝粮的危机度过后,孔夫子和他的学生子路坐在同一辆车上向前行进着,一路上,子路目不转睛地看着夫子,直到夫子有所察觉。
夫子问他:“你在看什么。”
子路说:“我在看我的夫子。当别人问我‘你的夫子是怎样的人’时,我应当怎么回答他呢?”
夫子笑笑说:“这有何难,以后,有人问起你的夫子时,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的夫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和尚也是这样的人。他善用一切工作空闲和日常的边角时间,看书学习,于任何时候不中断闻思,是谓学而不厌;连端茶、倒水、擦桌子这样的小事,都成为和尚教导弟子所利用的境界,更于平时不失时机地讲说开示佛法,是谓诲人不倦;生活俭朴,淡薄物欲,常因处理法务而错过用斋的时间,是谓发愤忘食;无论承担多大的事情,却从来不会显露出丝毫的压力与忧虑,反而轻松泰然,笑容可掬,是谓乐以忘忧。
衰老,是一个你即使回避不去想它,也依然会如期而遇的东西。既生为人——世尊也不例外——都要做好面对和经历它的准备。不过这不是生命探讨的关键,无论是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只要我们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对众生有益的事情,那么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的生命状态。
曾经与和尚有这样的对话:
“师父,您一定不怕死。”
“对,不怕死,死了可以发愿再来。”
“师父,我也不怕死,我死了之后,无论到哪里,您都能把我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