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月28日)
成蹊
最近因为“泡茶”事件,受大和尚一通加持。
以前很少在大和尚会见客人的时候,做倒茶的工作,也没有好好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所以猛然来承担这件事情,有些不知所措。
第一天,来客之前请问和尚接待客人午斋或晚斋的流程,和尚告诉我,先上茶,然后是果,和客人交流谈话一段时间,才上菜。
可是茶应当是什么时间上,怎样上,果品是水果还是干果,碗筷何时摆放,怎么摆放,上菜是什么顺序,怎么放,自己通通不知道,饭菜方面好在有另外一位法师配合,不用我过多操心,茶水方面就要自己做了。事到临头才后悔,当初别人做侍者泡茶的时候,自己怎么没注意观察呢?
往往越怕出问题,越会捅漏洞。
第一天的纰漏是茶上得太早了,等客人们坐定喝茶的时候,水已经有些凉了。不过和尚这天什么都没说。
第二天,另一批客人要来,我问和尚,要不要泡茶?和尚表情有些不悦,没有仔细说,于是自己心中就更加打鼓。人在紧张的时候,往往心情浮躁,看不清做事的次第和缘起,以至于对有些简单的事情也会搞不清状况。
结果今天出了更大的问题。
客人们到达的时间比预计提前了十五分钟,和尚看到茶水还没有准备好,就催促旁边的法师快点倒茶。那时候我刚好出去不在,所以当事情突然落在现场那位法师身上时,也确实使他有些不知所措,匆忙中,他竟然先把空杯子摆到了桌子上,再跑去找茶叶。这时我回来丈室,看到这片景象,头脑一片混乱,赶快让配合接待的义工准备,那位义工也是新来的,不晓得怎样泡茶,动作还很慢,等到真正上茶的时候,客人们已经坐了很久,并且我们还要先把桌子上尴尬的空杯子撤下来。
这时候和尚生气了,当众喝斥我们:“搞什么名堂,这么慢,老换人!”
出了门,心情坏到极点,没有做好和尚交待的事,令善知识不悦,是极大的亏损。紧皱眉头的我,开始对境思维,和尚为什么会当面训斥我们。
从最直接的方面来说,这样的训斥方式,可以让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对此事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茶水没上好,我们已经失礼了,和尚这样训斥,一方面体现了他一贯的严格管教弟子的风格,另一方面,也消除了客人们的各种想法,使其反而能体谅我们。以前在家的时候,如果在客人面前作了错事,父母一定会当着客人批评我,并向客人道歉,这时客人就会说,“没关系嘛,他又不是故意的。”同样的道理,和尚对我们来说,就如同父亲一般,这样管教孩子,是最合情合理的,也是最顺应缘起的。想到这里,烦恼的心慢慢平静了。
晚上止息前,两位法师到丈室亲近和尚,和尚又提起了这两天的“泡茶”事件,和尚说:“我们往往学了很多知识,被各种框子框住了,头脑就变得呆呆的,不会做事。有个著名高校的大学生,为了试验猫会不会被微波炉烧死,用一只活猫试验,结果烧死了猫。有学问、聪明的人,不一定懂的管理。学了很多东西,如果对现实缘起不了解,还是常常会做错事。就拿泡茶来说,也是要好好学的,一两位会品茶的客人来,可以泡功夫茶;七八个人以上,就不适合,要泡清茶,因为功夫茶的茶壶很小,不能让客人及时喝到茶水;茶要泡开,水温要在95度左右,因为我们的茶杯小,水凉得快,如果只烧80度,不容易将茶泡开;茶叶放多少,茶水倒多少,也都很讲究,一般水放七分是最合适的……这些都要慢慢去观察、学习。早年我刚出家在广化寺,圆拙老和尚让我一项一项学习那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像扫地、泡茶,都要学三年。”和尚停了停又说,“以后要让大家多锻炼,多学习。”
第三天早上,我到丈室送东西,和尚用慈爱的口吻对我说:“茶水前天倒早了,昨天又倒晚了,老换人,还这么久,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不是能力不够,是不用心。”我赶紧又借机祈请和尚教我怎么做倒茶的工作,和尚只简单的说:“工具物品要提前准备好,茶要事先放到杯中,人员要固定,这样做下来才能学得会,每次总换人,就容易出纰漏。”
感恩师长让我在这样的小事中,看到自己的问题,仔细想想,以前自己学习是很被动的,通常都是等别人来教我,自己没有主动去学习的心,这样就会学得很慢。如果没有这样的境界让我看到自己的状态,恐怕很难升起主动学习的心。生命的成长,就是这样透由师长的加持,一点点发现和改善。
最后再记录一下和尚今天的两件法务:大和尚进一步修改、最后定稿为巨赞法师全集做的序,并交给朱哲居士;中央统战部程鹏先生送来本月上旬在广西活动的有关照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