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僧众弟子)流向

(2006-08-24 18:28:06)
分类: 僧众弟子
流 向
释道真

(僧众弟子)流向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有阳光、有小溪、有草地、有竹林的山谷里,住着一群非常有德行的僧侣——年轻的沙门,总是穿着洁净的僧衣,围坐在洒满阳光的草地上,讨论佛法的深义,而长者们,则总是慈祥的,看着顽皮的童子,和可爱的小鹿一起嬉戏,鱼儿在溪水中游荡,而炊烟则和着晨雾,渐渐的,一同飘散在早晨清泠的空气里……
        各位一定以为我是在讲故事吧,不,那只是我的一个梦想,也许是我一直想把自己放进刚才的那个画框里的原故吧。可是,对于现代人来说,那只能是一个梦,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想象那种超然的生活。
        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来说,常常出现在他们脑海里的,是诸如“网络”、“电脑创意”、“克隆技术”、“金融指数”、“维和部队”等等的新名词。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他们不仅要承受社会的压力,更要面对家庭的诸多矛盾,一味地依赖科学,以为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享受和快乐,殊不知他们的努力,只是在为自己编织一个个更加精美的枷锁而已,到头来,不快乐仍然是不快乐。刺激过后的落漠,却变得更加难以忍受,以至于,他们孤独、寂寞、慌恐不安。物质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心灵世界的苍白、脆弱,构成了极大的反差。所以,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佛法的时代。
        经历了两千五百年的风风雨雨,今天的佛教已变得更加坚强,面对时代的洪流,他并没有掉队,许多新兴科技的使用。比如:电脑,电视、CD等等。已将佛法推广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各国佛教大学的创办,则更是以其特有的风彩,改变着人们心目中对于佛教的落后概念,同时也为佛教带来了新的活力。比如,日本、韩国、斯里兰卡、新加坡、泰国。当然,包括中国的大陆和台湾,他们或从宗教层面的感应、体检;或从学术上的分析和观察,给佛教带来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但令人遗憾的是,世界佛教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的趋向于学术化发展,而国内的佛教教育,则规模不够,师资不足,学僧流动频繁,加上国内僧人,缺乏入世精神和足够的活力,使得佛教的推广,有了很大的局限性。
        佛法,是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觉悟了的真理,她是那么的美好,就象蓝天里的鸽哨,可以使人们的心,象风一般的自由;就象台阶前偶然盛开的一朵小花,平凡、却又充满着生机;但是,更像妈妈的笑容,总是那样的温暖和宽容;他不应被云封雾锁于深山密林;不应被浮浅的淹没于烟雾弥漫的香烛纸钱;更不该自固于重重黄墙之内。佛教,不应只是伫立于尘世之外,去怜悯那些平凡的饮食男女;也不该是关起门来自高自大的、“食民主黍”的“硕鼠”;更不该对那些以身谤法的贼住比丘熟视无睹,而一任其将佛教当作敛财的工具。
        慈悲伟大的佛陀,正满含热泪地注视着我们,难道魔王波旬的预言,真的会实现吗?
        身为时代法轮的舵手、身为佛陀弟子的我们,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应如何更好的宏扬佛法,唤起大家的共同觉醒,将是我们最为迫切的使命,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从僧团的自我完善做起。
        僧伽,是佛陀的追随者,是达摩的奉行者,正法要以僧伽于戒律的受持方能久住,提高僧伽的自身素质,将是推动二十一世纪佛教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才能将“学”与“修”有机结合起来,以补现今佛教教育模式之不足,令其不失佛教本色,将是一个最值得探讨的课题。另外,对于语言工具、信息工具、学习工具的掌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Everything  is  preaching  the  Dharma, Each  pebble,each  leaf,each flower是《法华经》的英译本,意思是:“事事物物都在说法,一颗石子,一片叶子,一朵花儿”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电子时代,中国佛教需要自己的电台、电视台。这一切都要求现代的僧青年,掌握更多的知识,所谓僧才,不应仅止于道心坚固、修学双彰,也应该能够通达世间法。
        其次,则应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在二十一世纪,应如何使佛法真正的走入人群,服务大众,才是真正的大乘思想所要求的,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
        千百年来,佛教已飞越崇山峻岭,穿过悠悠岁月,遍布于世界各国,暮鼓晨钟,不知震醒了多少迷途的旅人;法雨甘霖,又把多少众生引向解脱大道。
        佛教,曾是照亮幽暗心灵的一丝烛火。
        佛教,必将是朗照二十一世纪地球村的曙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