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寺院报道 |
得知龙泉寺要举行法华法会,很多义工都早早赶来护持。
7月14日,也就是农历6月19,清晨5点,在清脆的打板声中,义工们开始了一天的生活:上早殿、用早斋,在学诚大和尚的安排下,法师为义工们进行了第一天的前行开示。
“为什么来寺院做义工?” 甲法师问。
“集资粮,体验寺庙生活、远离城市喧嚣……”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因缘。
法师讲,释迦佛来到世间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便是透由《法华经》告诉我们
“一切众生都可成佛”。因为众生都有佛性,不管我们现在的缘起如何,最终都能走上成佛的道路。
所谓佛性体现在每个生命个体中的外在表现,便是“离苦得乐”的本能。
我们观察自己,几乎每一个身体的动作,从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其目的无疑都是要远离痛苦,获得快乐。我们世间人追求快乐的方法,也不外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追求物质获得;另一种是通过心灵的提升。
但物质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一旦失去却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痛苦。当生命走到终点的时候,再多的任何物质都不能给我们安宁,更无法帮助我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迷茫。要获得真正的离苦得乐只有通过心灵的提升所带来的快乐才是真实的快乐。
但为什么我们世间人经常处于各种的烦恼和痛苦之中?有时候甚至是不知缘由的苦恼?
在早晨8点半开始的吉祥普佛中,主持佛事的法师告诉说,我们身体和精神的各种痛苦烦恼,都是因为从无始劫乃至今生以来我们所做的各种恶业,就如同蒺藜的种子,在经过各种条件因缘之后发芽开花再长出更多伤害我们和其他人的刺。要从根本上脱离烦恼,就要使这些恶业种子不能接触发芽所需要的土壤、水分和空气。
而法华法会“吉祥普佛”的目的之一,便是帮助信众为自己以往所做进行反省,藉此向诸佛菩萨忏悔业障,祈求福慧增长。二十多位功德主以及众多信众为各自亲人朋友进行祈福。
吉祥普佛之后,法会开始《法华经》诵读。第一天诵《法华经》前三卷,每一卷结束都有法师为信众进行经文内涵的讲解开示。
下午4点半,所有诵经的居士在义工的带领下,分为几个小组进行研讨。一位昌平的女居士说,参加每天的早课和诵经,几次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不是难过,而是从心里涌出的说不出的欢喜。想着大和尚的慈悲,看着法师们的威仪,听他们洪亮的唱诵,下世要出家的心愿越来越强烈。还有一位做律师的居士说,以前自己诵过七遍《法华经》,都是懵懵懂懂,这次诵经感觉好像体会到了一点点《法华经》整体大意;另一位在龙泉寺参加了四次诵经法会的居士说,上次诵经时突然看到了满天佛菩萨的瑞像,这次诵经因为之前没有休息好,有些犯困,可是后来突然闻到一股异香,就完全清醒了。
诵经研讨在下午5点半结束。用过晚斋之后,所有的居士和出家众一起上完晚课。之后,法师带动大家进行《孔子传》的观看研讨。
法会第二天,学诚大和尚亲自为信众传授三皈依和八关斋戒。前行时乙法师继续心灵快乐的话题开示说:通过心灵提升获得的快乐分两种,一种是净化内心烦恼;另一种是真心帮助别人,也包括付出和与人配合。我们来到寺院都是为了追求心灵快乐,但这种快乐和法喜的产生也不容易,我们一生一生的轮回,今世又是被一个又一个的烦恼羁绊。如何调伏烦恼,不是看我们能力够不够,条件好不好,而是要多做总结、多祈求、多供养。
“皈依是一件众生欢喜佛欢喜的事情,如果不皈依,就无法真正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方向。”丙法师说。皈依首先要提升的就是欢喜心。如何判断我们是否得到皈依体,就是看是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想到佛菩萨,在每一件事情当中运用佛法。
世间对皈依有着各种误解,一些人认为皈依了就什么也不能做了,有些人认为如果皈依了还做错事,就会罪加一等。丁法师用形象的比喻告诉大家:皈依如同去开一块荒地,如果开垦了不种,会再次荒废掉;而受戒就像种地,撒下种子如果不去管,就会颗粒无收还损失了种子。所以只有受戒了不守戒才会增加过失。
如果保证让开垦的荒地不再荒废,丁法师说,皈依之后最重要的是依止善知识,依靠团体的力量进行修学。说起自己出家前的经历,十年前当他第一次来北京时,拿着地图找寺院,不是有名无实,就是虽然有寺庙但没有出家众。相比之下,我们现在能在大和尚门下皈依,能够和这些同修门一起学习佛法是多么有福报!
法师的慈悲,不但为我们讲说什么是真实的快乐以及获得的途径,也没有忘记六道群灵。晚上6点半,晚斋之后举行蒙山施食。三十多位斋主为自己亡故的亲人朋友进行超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