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僧众弟子)心热似火  眼冷似灰 ——读宗演禅师《座右铭》之体悟

(2006-06-26 18:10:47)
分类: 僧众弟子
心热似火  眼冷似灰
                              ——读宗演禅师《座右铭》之体悟
(福建佛学院)
        睡觉前读几页书,是我多年来的习惯,今天亦不例外,顺手拿了一本书,读到这三句话:“一、心热如火,眼冷似灰。二、在人群里要有独处之心,在独处时要有人群的怀抱。三、睡觉时好象死去,就好像太阳落人山谷,醒来时立刻跃起,就像朝阳冲出山谷。”此是宗演禅师的座右铭,虽只有短短的三条,实则已包括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的各个层面,我被震憾了。躺在床上慢嚼细咽这几句话,越发有味道了。虽已疲累一天的思绪又被激发了起来,我失眠了。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一切又以经济为前题的社会,人们进入了一个任何事都以“快”为旋律的快节奏生活里,但随之而来的焦虑、烦躁不安、冲动、人与人之间的冷陌、猜疑、嫉妒亦伴随而来。
        说到“眼冷似灰”也会使人联想到“冷酷”。其实在这里,“冷眼”是以智慧之锐智来鉴别世间之事的是非曲直。冲动、烦躁、焦虑等似乎是现代人的通病,而如何使它平息下来,而处于安乐祥和呢?这就须要以智慧和火热的慈悲济世之心来看清和处理发生在你身边的大小事了。以心热似火,融入人群之怀抱,敢作敢为,干事果断,实践佛法中菩萨道的慈悲精神。 
        记得刚出家时,师父曾对我说,出家人,要学会有博大的胸怀,去面临发生在你周围的事情,不要以小心眼来看问题,亦不要什么都为自己着想,我们受十方人供养,就应当有义务,尽量为大众做力所能及之事。他用手指了指桌上说:“你看见那一支支小小的蜡烛了吗?”我点头说看见了,他接着说:“我们做人,就应当像这支默默无闻的小蜡烛,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去照亮世间的幽暗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角落。”师父的这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他老人家,平时对居士的供养,从来不乱花一分钱,对我们这些弟子,也是比较“苛刻”的。但是,如果有人遇到困难,他却总是慷慨解囊,他以身教重于言教的方式来教导弟子,不正是“心热如火”!?能看破、看淡世间人所追求的名闻利养,不正是“冷眼”看世间吗?
        “冷眼”,就是要让你看清事实的真相,这也正是佛法中为何不将六波罗蜜中的前五者称为摩诃波罗蜜的缘故。五度如盲,智度为导,正是说明般若波罗蜜的关键所在。“六度”中,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作引导的话,所作的功德,亦只能算是积累一些福德资粮而已,并未到圆满的地步,所以不能称为“波罗蜜”。而“六度”可以说是菩萨修学中的全部内容,也就是因为菩萨具备了这样的智慧能力,所以在度众生当中,“心热如火”才能勇猛精进、不畏艰辛、不曲不折、无怨无悔地为理想而奋斗。
        是什么缘故使得菩萨有如此之心,对世间事看得如此真切呢?因为菩萨具备了慧眼(“冷眼”)的缘故,如此观察世间一切法,无非缘起,而缘起则必然是性空的。亦就因为菩萨以慧眼了解和掌握了缘起而性空的法则,所以才能做到“心热似火”而“眼冷似灰”的为大众、以及自己的理想目标勇猛不懈的向前迈进。但是,菩萨的所作所为,是没有离开人群而独居的,因为他们了解了缘起法则后,知道要成就功德法身,是不能离开有情众生而另有所作、所行处。
        人类乃至所有生灵,都是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与条件下共存共容的。但人们似乎对相互依存的共识已经很模糊了,一副“唯我独尊”的姿态。错而不知,那是最可怜悯的,他不懂得相依相存、共进共容的人生法则。
        记得读初中时,当别人提及哲学的范畴时,总觉得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而羡慕不已。现在想起来倒觉得挺可笑的。那时不懂得什么是哲学。其实,我们每一天都生活在富有哲理现实人生中,只是不觉罢了。在人生哲学这个范畴中唯有相依相存才能维持社会和人类而发展的,但有许多稍有能力的人却颠倒地认为:“我”如何如何的了不起,别人都依赖我而生存,我就是一切,养成“唯我独尊”的习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佳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有许多不同层面的人,所需也不尽相同,而一人之力是绝对做不到的,因此,这就需要人们来相互合作了,比如:有的人能盖房子;有的人从事经商;有的人从事纺织;有的人则从事农业、工业;有的人从事教育;有的人搞政治等等。如此等等的各行各业,一人之力,如何能完成?这就需要人群来互作结合了,如此活生生的人生哲学,其实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只是平日里没有注意这些事罢了。
        人类生存是“共进共容”的。这亦是佛法中的“缘起法则”。其次,诸佛菩萨修学佛法过程中,乃至于证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也是没有离开人群而能证得的。在《普贤行愿品》中说:“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心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故”。诸佛菩萨修学佛法并不是离开众生之外,另有佛法可修可证。因为一切菩萨都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唯有在广度众生的事业中才能成就他们的愿望。如果没有众生作为菩萨修学佛法的对象,那他们的菩提树苗将会没有营养吸收而至枯竭。但是,菩萨修学佛法过程中,还是有不同于一般凡夫的。那就是菩萨在修学过程中的“慎独”功夫和“博大胸怀”这是一般人难以作到的。换言之,也就是我们的涵养功夫和心量包容上和菩萨是有一段距离的。这就须要我们努力修学了。而菩萨在人群中生活时,不仅是“慎独”功夫作得好,更重要的是,他能把自己和一切大众融为一体的怀抱,这才是最可贵的。因为菩萨了解了人与人相依相存,共进共容的缘起法则。所以才有如此心量,不分彼此。故在人群里要有独处之心,在独处时要有人群的怀抱。都说明了慎独和包容的两点。
        禅宗里有个公案说,有人问:“禅师,你平日里如何用功?禅师回答说:‘我吃饭时就吃饭,睡觉时就睡觉。’来人又问道:‘别人是如何用功修行呢?’禅师说:‘当吃饭时不吃饭,当睡觉时不睡觉,如此百般挑剔。’”这个公案非常有意思,它说明了一个人用心、不用心的问题。因为一般人的心境可以说是很糟糕的,而真正的禅者则是心如明镜、物来照物、心物一如。故一般人只是活在百般挑剔的心境中,岂不苦哉!
        宗演禅师说:“睡觉时好象死去,就好象太阳落人山谷;醒来时立刻跃起,就像朝阳冲出山谷。”不正是禅师心境的真实写照吗?佛法的宗旨无非是为了使众生能离苦得乐,但离苦得乐的前题条件就是要你看破、放下。所谓“心知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有人以为:就是把事情看淡泊,对一切事情都无所谓;放下,就是不要作任何事,坐在那里作现成修学就行了。其实,这些人早就会错了祖师意,查遍佛法宝藏,亦没有提到修学中有现成事等着你去享用啊!所以,我们应回到现实人生中来体悟佛法真实义,才是目前刻不容缓之事,离开了人生又哪有佛法可修学呢?
        故太虚大师云:“佛法如如万法融,真真俗俗本圆通,若人会得其中意,都在寻常日用中。”此亦是大师提倡人生的宗旨,而人生佛教的体现在于人格的完成,故大师又说:“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些都说明佛陀成佛是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的根本道理。
        总而言之,“心热似火”,并非使你以狂热来崇拜什么偶像,“眼冷似灰”,亦并非让你冷酷无情,而是以锐智之眼来看待世间幻化的一切。佛法,虽哲理性极强,但不等于哲学,而是经过实践内化后的生命艺术。出家人不应离开现实而去追求虚无,而应积极以菩萨的大慈大悲之济世救苦精神来引导大众使之趋于菩提之道。
        在此谨以兴慈大师之愿,作以结语:
        “愿我六根常寂静,
          心如宝月映琉璃。
          了法更无疑,
          智慧深如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