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伟法师近期的心得报告

大和尚:
尊鉴!
久疏问候,敬请海涵。籍此简函,顿首稽礼,以申问安!
时下的日本已过梅雨季节,酷暑也随之而来。想必此时的中国,也一定是炎夏在即! 真不知师长近来是否一切安好?故致信问安,也一并拜禀留日之近况,恳请师长明鉴。
留学一年半后的今天,对于他国的生活,虽己渐趋适应,但有时也难免有一种身居异邦宛若浮萍的无根之感。总想能早日学成归国,盼望于师长座下,再次能得到垂慈教诲。
来到日本,留学的艰辛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然而,幸蒙正眼短期大学校长山川宗玄老师(妙心寺派历住持兼正眼僧堂当师家)的关照,在禅的实践中,受益良多;并值遇已故平川彰教授的高足——横山宏一博士(日本唯识学权威专家),以及已故嫌田茂雄教授的同事——铃木哲雄博士(五代及宋代禅宗史著名学者)等在学业和毕业论文方面的热心指导,让我在艰难的留学生活中感到由衷的庆幸。而且,这些老教授虽已年近古稀,却不辞劳苦,对于我这位来自中国的比丘,给予特殊的关照。尤其值得向师长报告的是,在日本的学术界,大多数的老教授对于佛教有很深厚的信仰感情,普遍都有受过居士戒法,也能背诵早晚课的经文,对出家僧侣尤为敬重,并非国内所认为的纯学术的知识分子。诸如此类教授们,特别对于能保持佛陀以来传统修行生活风范、过着独身、素食、持守律仪的僧侣,给予很高的礼遇。因此,在日本一直能在僧堂独身修行的云水僧,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尊敬。当然,对于我这位唯一来自中国的比丘,更是倍受关心。教授们在授课时,也时常可以听到反面的评判当今日本的俗化佛教,并正面的宣扬中国的纯正佛教良好风气,以征求的方式来让弟子在课堂上给予证实中国僧侣的持戒修行良善风气。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的很多佛教大学者,对中国佛教的未来是寄予很高的厚望。还记得有一次在上课之余,横山宏一教授主动问及弟子之师承(日本佛教界极其重视师承关系)、及中国当代佛教的发展状况时,弟子只能仅凭在常住十年间的承侍之缘,和一丝浅薄认识,介绍师长及广化寺的现状。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对于当代中国佛教少壮派的佛教领袖——您所引领的广化寺,他们知之甚详。对于广化寺在现代中国佛教史上所作的贡献,横山教授及山川校长给予很高的评价。也因此,作为广化寺出身的我,倍加受到重视与关心,这不能不说是仰仗您及常住之洪恩。
file:///C:/和尚博客文章所用图片(请勿动)/cgod50.jpg
最近,因毕业论文的书写,常与校长及横山、铃木二位教授有频繁的接触,弟子想借此因缘,能够透过适当的方式作一些交流。若是可能的话,在明年的秋季左右,想携同山川校长及横山、铃木二位教授,能到常住与师长见面,作更进一步之交流。如恰谈僧堂修行体验互相交流或留学等事。在前个月我已与山川校长作过一个半小时的长谈,山川校长也表示能有机会访问广化寺,并期待与师长见上一面。不知师长意下何如?弟子期待师长能够在百忙中,给予复函。
在这所短期大学里,明年三月份毕业,而论文在毕业的一年前的现在就要开始着手,故现虽已放暑假,恐怕8月份回不了常住,也许9月中旬希望能回常住再作详细禀报。谈及论文,弟子的毕业论文的主题是《禅与现代世界》,以铃木大拙禅学思想为中心,阐述近代欧洲科学技术称霸东西洋世界的同时,西洋文明的精神原理丧失所呈现出的可怕现象,在这种的背景下来论述“禅”在现代世界的实践价值及时代使命。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还无力应付整个(大乘)佛学的形而上学、知识论与逻辑方法论这些最艰难复杂的课题,我暂时贯注于禅学的研究,尤其通过铃木大拙的著作设法了解整个佛教哲理实践于禅道的其中诀窍。铃木大拙著作等身,三十岁时英译《大乘起信论》而开始出名,后来以英文三姊妹书《禅宗论集》奠定了他在禅宗研究上的无上权威。一般的中国读者恐怕不太知道铃木大拙的学术成就并不限于禅宗一家。他在六十三岁才以《楞伽经的研究》(英文)与《楞伽经》英译获得日本的博士头衔;他在华严思想、净土真宗、神秘主义以及比较宗教研究方面亦有不可磨灭的功绩。铃木精通巴、梵、西藏、德、中等多种语文,除了上百英文论著外,日本岩波书店战后出版的日文全书也有洋洋三十四卷,算是本世纪首屈一指的国际性佛教学者。中国禅宗经过他那流畅的英文笔调,首次移植到欧美各国,逐渐在西方生根流传。铃木一生为发扬佛教哲理不遗余力,尤其开辟一条佛教研究现代化之路,而在比较哲学与比较宗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一方面以铃木能为中国佛教(尤其华严与临济禅)扬眉吐气而兴奋,另一方面也为中国佛教的学术界感到愧疚。铃木的例子可以证明日本的佛教研究方面的成就确是各国之冠,当然我国的佛教圈内的名流学者如欧阳竟无、吕潋、太虚、印顺、演培、黄忏华等等,如就佛教哲理的了悟一点而言,恐比日本之佛教学者有过之而无及。然而我们不能否认,我国自清末以来的佛教研究与论著,在方法论与解释学上一直没有开拓一条现代化的道路出来。
对禅宗的研究,不但扩大了我的精神视野,也同时使我隐隐感到,禅道思想 (包括庄子在内的)不久的将来对于整个西方哲学、神学、心理学、心理分析,精神医学乃至精神医疗法可能产生巨大的挑战与影响。
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有以下两点粗浅的认识:
1、 必定要有禅修的纯粹经验,从这种如实的体验中,了解佛法在各种流派的思想体系中构建所凭藉的理论奠基与推演理论;
2、 佛教各个流派思想系统化工作所需要的一套方法论建构技巧。
特别是第一点涉及佛教史学家挖掘原有佛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佛法的第一义谛)与理论程序(历代论师诠释佛法所需概念建构上所展现出来的逻辑步骤)所应具有的一套真实本领。
第一流的佛学家如何发现佛学的根本原理,如何重新建构原有思想使其理路更加明晰而条理井然,如何透视一家一派思想形成的来龙去脉,如何贯穿同一学派中个别佛教学家所建立起采的理论系统以便发掘该学派的基本探求精神与思维特质等等,对于在暗中摸索各家思想体系与佛教史上各大学派理论的内在关联与前后脉络而挣扎的我来说,实在不是一件易事,然而,来自教授的指导不能不说是给予我方法论上的一缕光明,受益匪浅。可是距离学术之途,还是非常的遥远。
以上无章粗略之报告,恳请师长指正批评。
最后敬颂:山门靖静,妙意吉祥!
不慧弟子:道伟于松隐寮禀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