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人间佛教及其在佛学院的开展

(2006-04-17 18:12:23)
分类: 僧众弟子
(续上)
二、敞开心胸的教学,不拘蔽于传统观念的束缚  

谈人间佛教及其在佛学院的开展

        佛学院至今没有较为系统的教材,这是教学效果不佳、学僧层次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然而编写(或指定)一套统一的教材,应该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编写出来的教材能不能适应现代弘法的要求,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无可否认,宗派学说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为适应不同根机的众生而产生的,在那个时代自有它的合理性,但若千百年不变重复一个观念和方式,那他的社会效益是值得反省的。  “真正的佛学研究者,要有深切的反省的勇气,探求佛法的真义而求所以适应,使佛法有利于人类,永为众生的依怙。”(9)因此,现今佛教的教育与宣传,如果原封不动的照搬干百年前的东西,或遇到难题时,又将它神圣化而不敢加以讨论,那将造成“不是一一销归自性,就是一一会归不二,总叫听者无话可说。然而,尽管无话可说,心里却老是有问题。”(10)这自然束缚了学僧活跃的思路,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说,是不是对圣教量(或祖师说法)的怀疑呢?这首先要理清学习与修行的关系,既不能一概的认为修行就是不假思索地按经中或祖师所说去做,要知道佛与祖师们都是应机而说法的:更不可再有意无意的肯定那种学习与修行对立的观念,本来在佛法的修学中,闻慧是第一步,没有由闻法而来的正思维 ,哪来正确、合理的行持呢?所以必须对教史、教理有全面的、系统的认识,结合现在的需求,才能抉择出适合当代的行门。如不能站在佛教整体的立场看问题,必将落入宗派门户的窠臼,或分庭抗礼,或互相抵毁,不但无益于佛法的弘传,且使人无所适从、望而却步;并且产生了如学教的不修行、修行的不学教的弊病。中国佛教的形式化、简单化、世俗化,即与此有密切关系。
        因此,应纠正不适应时代机宜的传统佛教的弊病,如追求急证自了,消极遁世的心态;随意夸大他力或顿悟法门之简捷,追求神异的风气等。改变当今世人对佛教的种种误解,这才是佛学院培养弘法人才的方向。
        在这当中应该认识到,佛教中没有不能讨论的问题,如果说佛教还有禁区的话,那是对佛法没有足够的信心。“佛法在不断的演变中,这是必须首先承认的。经上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这是依诸法的恒常普遍性说。一旦巧妙的用言语说出,构成名言章句的教典,发为思维分别的理论,那就成为世谛流布,照着诸行无常的法则而不断变化。……我们得应用诸行无常的无性缘生,去研究理解佛法中某一宗派、某一思想、某一行法,某一制度、某一事件的产生。”(11)如果我们有古德们在接受、消化印度佛教,创宗立说方面表现出来的魄力与智慧,推广人间佛教的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当然,方便是不能没有的,如佛说法即有四悉檀之分,但方便应有时空的适应性(也正因有时空的差别,才有方便善巧的必要)。方更之所以为方便,是因为它有引导而向于究竟的可能——法本无大小,而贵在得其机宜;但如执方便以为究竟更会障碍佛法的正常流通。“中国佛教的理论,真是圆融深妙极了,但如应用到现实,那会出现怎样情形?”(12)圆融无碍的中国佛教,应能审时度势,勇于探索初期大乘“正直舍方便”的精神!
        另外,佛学院学僧要能在未来的世纪担任弘法的任务,除了学习好内典,还要掌握世间的许多学问,这也是与古人大不相同之处,所以在学习、研究佛法的同时,必须面向社会,了解社会,将社会问题融入佛法的研究,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正确的引导,至关重要),这能使学僧的心胸开阔,更好的推动佛教对社会的影响。面对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来提高弘法效率,庄严道场,方便佛教界与社会的沟通,减少佛教的神秘形象,扩大佛教的影响。另一方面,应以佛教精深的教义、深远超越的眼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技术的局限性,体现佛教特有的价值。
        三、强调自他二利的统一,明确有人间佛教与人天佛教的区别
        若说有对人间菩萨行持犹豫态度的,他的顾虑必定是担心在人间行菩萨道会类同于人天乘者。其实,大乘的菩萨行中,自利与利他本是高度统一的,大悲心为本的入世济生更与自私耽欲的人天行大有区别。
        视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离开群体,急求解脱,这是典型的小乘根机;耽著世欲,无意于身心的净化、烦恼的解脱,这又是人天乘的作风。如何以中道的菩萨行,在利他中完成自利,这确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如何在继承佛教几千年流传下来优良传统的同时,以契合现代机宜的行解去摄受现代的人们——这正是佛法真正的难以把握之处。凡夫修学菩萨道,是具烦恼身的——凡夫阶段是离不了烦恼的,这是不能装模作样的,只有认真踏实的去发掘,发心依佛去调御它、降伏它,才是真正的菩萨行者。所以推行人间佛教,不能忽视法与律合一的原则,导师称之为“导之以法,齐之以律”。尤其在团体的修学中,以经法开示,以戒律调伏,对大多数人而言,极关紧要!一味的认为出家人靠自发心、能自警觉,而不加以劝勉、警策与引导,是容易自误误人的。

谈人间佛教及其在佛学院的开展

        以如理如法的团体为基础,发自利利他的菩萨行愿,使自利行在利他行的进程中完成,达到自利与利他的统一。其实,菩萨行者指斥声闻行者为小乘,并非他们如凡夫的为自身私利而有损于他,声闻圣者也是一样的持戒、爱物、教化众生,只是说他因着重于自己身心的调治,而忽略了积极利他,所以大乘道的利他菩萨行,也不是不关心自己烦恼的调冶,——否则,未能自度,焉能度人!菩萨是在调伏身心中不忘苦难的众生,而以普度众生的悲心来广学一切。经上说“菩萨所缘,缘众生苦”。因此大乘道的自利利他,并不一定就是艰难广大的,而是要悲心深切、理想崇高,随分随力,从平实处做起。如种一棵树,凡夫是:我种树,是因我要收获果实;菩萨则不同,树栽下去,不问几年开花,几年结果,不问自己是否已老,能否享此果实,也非为自己儿孙(或徒弟)打算,只因地面有空余,而树于人有益——但问是否于人有益,这便是菩萨行了。
        总之,“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的人间佛教,是没有、也不能脱离大乘菩萨道的三要则的,《成佛之道》说:“菩萨之所乘,菩提心相应,慈悲为上首,空慧是方便。依此三要门,善修一切行,一切行皆入,成佛之一乘。” (13)有大悲心,才不会急求自了而能广学万法以利济世间;有上求佛道的菩提心,即能在利他中不断调伏烦恼、净化自己,积集成佛的资粮。而这些又都要以“空有无碍”的中观正见为本而贯彻始终。从缘起而观察性空,容易产生空见而消极遁世。但如知性空与缘起的不一不异---“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不正是积极进取的精神吗?不偏重事相的差别,但不堕二乘;了知空性的缘起相,即能起佛法在人间的应有正行,不耽于世间的俗欲。正是这依于空而碍的缘起慧,引发普利一切有情的悲愿,广行六度、十善,为净化身心、成就佛道而积集资粮。
        人间佛教正是以这种人间正行去修集菩萨行的大乘道,与狭隘而自私的人天行完全不同。

谈人间佛教及其在佛学院的开展

        对于“人间佛教”的开展,导师不无感慨地说:“然我从经论所得来的佛法,纯正平实,从利他中完成自利的菩萨行,是纠正鬼化、神化的‘人间佛教’。这一理念,在传统的现实而功利的人心,似乎是撒种在沙石中,很难见茁壮繁盛的!”(14)的确,在现今佛教内部管理不完善,人心涣散,悲心普遍不足,定力薄弱的情况下,要形成这种人间菩萨的风气,是大不容易的。佛学院,既自命(或公认!)为是未来佛教命运之所在,为了不辜负先辈们的殷切期望,为了不忍圣教在华而不实中衰败,应勇敢地牵头,负担起这历史的使命!在创建纯正道风的同时,加强各佛学院之间,学院与各寺院之间的合作,只有全佛教界思想统一,密切配合,才能真正担负起振兴佛教的大任!
   
    (9)  《谈入世与佛学》收于妙云集下篇7册《无诤之辩》。   
    (10)同上。
    (11)妙云集下篇3册《以佛法研究佛法》。
    (12)  《契机契理之人间佛教》第10节<向正确的目标迈进>收于《华雨集》第四册。
    (13)  《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  
   (14) 《平凡的一生》  (增订本)第26节 <写作的回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木座欣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