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间佛教及其在佛学院的开展
振宇

翻开佛教的刊物,常能看到关于“人间佛教”的文章。有从各方面引证其之契理契机而大力提倡的,有同情其精神可嘉而大加赞赏的,也有犹豫不决而提出种种质疑的。然而,佛教在人间,这是本来的事实,之所以提出“人间佛教”,只是为对治佛教在二千多年的流传中,因适应特定年代特定地区而出现的各种异化,这是为了还佛教的本来面目,也是为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什么是“人间佛教”?如太虚大师说:“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1)
人间佛教,在那佛教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提出,至今尚不到百年时间。为什么要提倡人间佛教?这是因为,在中国二千年的流传中,佛教的真义逐渐被堙没,不但不能显发出本有的精神与力量,反而渐渐地在人们心中形成了神异的、糜朽消极的形象。
“一,神异的:民众中对于佛教信仰崇拜的,他们大抵看佛教是很神怪奇异的东西。例如图书集成,即将佛教编在神异典中。……又以为和尚是在山中打坐而修静的,或有念经度鬼等能力,及有看相,算命, 卜课、懂地理各种本事,晓人来晓的过去未来事件……。二、奸盗的:在别有肺肝或盲目反对的人,对佛教怀着憎恶的意思,而对于代表佛教的和尚,遂以为都是奸邪,盗骗的东西,……。三,闲隐的:有许多人望着佛教和代表佛教的和尚,生羡慕心,即看做佛教是清闲隐遁而可羡慕的,故此以为佛教是清净寂灭而和尚是无所事事的。由此、致有一类人,都谓待我把家务世事了过之后,乃可来作佛教徒的误认。四,朽弃的:又有存着轻蔑心理的一般群众,以为佛教是世界最没用的东西;而代表佛教的僧尼,都是穷苦没有饭吃或父母算定是苦命的孩子而送出家。如此,等于社会淘汰下来的一堆垃圾,故对于佛教徒是可哀愍怜恤的,因而布施等等。”(2)
这虽是大师在六十几年前所提出,担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太虚大师为了挽救佛教,抵抗着难以想象的阻难,提出了从“人生为本”的“人生佛教” (主要为澄净佛教重死与重鬼的倾向),倡导依完善的人格而进修大乘菩萨行果,即人生而成佛。这不啻为当时低迷杂乱的中国佛教指明了方向,使佛教得以有望走出由来以久的暗冥,迎来最初的曙光!
大师圆寂后,“人生佛教”的思想,得到了当代佛学泰斗印顺导师的继承与发扬,形成了坚定的理论基础。导师本着朔本还源、刮垢磨光的精神与态度,直探根本佛教之真义,指出佛教在流传中种种歧形甚至病态的异化,提出了以“人间(有情)为本”的“人间佛教”(纠正佛教的重死重鬼与天梵化)。“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然而,“有的不以为然,释尊是成佛久矣,现在不过示现。‘如来寿量无边际’的见解,小乘部派中早已存在。早已成佛的佛陀,在何处成佛?在人间,这似乎太平凡!那么在天上,在天上身相圆满广大的最高处一一摩醯首罗天上成佛。天上成佛是真实的,人间成佛是示现!起初,天上佛与人间佛的关系,还看作如月与水中的月影。再进一步,在人间成佛的释尊,修行六年,不得成佛,于是非向摩醯首罗天上的佛陀请教不可。在佛陀的本教中,释尊是人天教师,现在是转向天上请教了。”(3)“佛陀是人间的,我们要远离拟想,理解佛在人间的确实性,确立起人间正见的佛陀观。佛是即人而成佛的,所以要远离俗见,要探索佛陀的佛格,而作面见佛陀的体验,也就是把握出世(不在天上)正见的佛陀观……佛陀怎样被升到天上,我们还得照样欢迎到人间。”(4)人间佛教,就是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佛”者,觉行圆满也!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唯有在人间的佛,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唯有在人间的佛教,才最能适合现代的机宜。因为只有得人身,才能具足三种特胜,只有在人间,才是学佛成佛的最佳途径。
近年的中国(大陆),又由中国佛教协会德高望重的赵朴老 (已故)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报告中,总结提出了“人间佛教积极进取思想”的口号。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大陆佛教重现勃勃生机。无疑,人间佛教的思想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成为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主流。
佛学院,是培养现代弘法人才的摇篮,掌握着未来佛教的命运。而如何正确引导青年僧人的思想,在人间佛教的推广中起到带头作用,将是佛学院在发展与成长中应注意的问题。

佛学院在自身完善中不但要面对管理体制、道风建设等方面的难题,也应认真探索在当前社会形势下,人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正如导师在《人间佛教要略》里所说:“佛法是应该契机叫(不是迎合低级趣味),了解现代中国人的动向,适应他,化导他,为以佛法济世的重要一着”(5)因此,对于在当时文化背景下发展而完成的一些思想在当代能否还为社会普遍接受,是应该考虑的。现今社会不论从政治,文化、经济环境来说,与过去都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人类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各种不同的宗教、哲学正加速地交汇、碰撞;交通工具、信息传播的飞速发达,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在“迷信科学”的现代人占统冶地位的今天,探求一种既能适应社会需求,又不失佛法特色,不违背佛教求觉悟,求解脱的宗旨的发展方向,这应是人间佛教推广者的中心主题。佛学院,正应承担与完成这一历史的使命!
以下,即就佛学院在实施“人间佛教”思想指导时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认识时代的倾向,培养僧青年的信心
这是佛学院自身普遍存在的问题,即青年僧人信仰的淡化。究其原因,可说是因僧众也是来自一般的社会中(多数是这样)。由于近代唯物科学的偏颇发展、西方文化的涌入等原因,中国固有的文化模式被冲破,佛教的信仰出现极大的危机(其实可说是由于近代佛教自身的应变能力低下)。中国佛教一向是较重玄理、重往生的,这种倾向,除了能适应极少数对佛学有研究兴趣的学者以外,就最契合老年人的心境了。在那种尊老为贤,思想纯朴的时代,这自能得到继承与延续,但今日,后起的青年,接受到的是唯物主义的教育,多数是非宗教者,或反宗教者,更关心的将是现实生活的问题。中国的主流文化,历来就是注重现实的。在此,我想再引用导师的一段话:“……但由于军政党学的组织中,多数是少壮的,而这些人又大多数对佛教无认识,无信仰,或者印象不佳,这所以不能开展出佛教昌隆的机运,而时有被摧残的事实。从前说:‘英雄到老都学佛’,这些不可—世的风云人物,老来还是要归信佛教,这毕竟是佛教的感召力大!但从另一方面看:为什么当他们年轻有为的时候,在政治,军事——社会上发生力量,不以佛法去摄受他,使他更能以佛教精神去利人利世!一定要等到来日无多,才想到皈依佛门,忏悔前愆。这不完全是佛教的光荣,而包含着佛教忽视青年的一种缺点。”(6)
比如对于“了生死”,青年人(出家僧人亦如此)是不大容易深切体会的。也正因为佛教对社会现生善乐有忽视的倾向,故有误之为“死亡的宗教”者。然而佛教要发展,必须靠青年人来继承、来推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青年人的根性,体现出佛教存在的价值,佛法就无法进一步发扬,且有被毁谤与摧残的危险。
“诚然,‘了生死,成佛道’,是佛教的根本宗旨,也是佛教不同于一般神教之处。但‘了生死’,并不一定是要与世隔绝的,出世,是超胜于世间,并非隐遁或远走他方;了生死,可以有不同的方便以趋向于解脱的正智,但不能成为当人问你为何出家时而应答的惯用语或寻求闲逸的理由。成佛道,更不是能逾越成佛正因——深广的菩萨行而能成就的,那种简单、快捷的成佛方法只能适应部分根机不凡的人!那些想即生成佛,急得连菩萨行也不要的人们,真与楞严会上的阿难一样可爱!”(7)
因此,必须认识现代青年的心境,发扬勇猛精进的菩萨精神,为一切众生的离苦得乐,为创造和乐的人间净土而学不厌,教不倦;着重于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大乘菩萨行的宣扬。另一方面,正确认识“他力”的思想(同时应培养与加强僧青年正常的宗教情操),强调现世人生身、口、意三业对改造命运的作用,更多地关注现实人生的提高与完善,培养人间菩萨的风气,在利益世间中完成身心的净化、烦恼的解脱。这应能促进社会青年对佛教的信仰,改变佛教消极、迷信的形象。同时对佛学院面临的问题,如个人思想泛滥、学风不佳,信仰淡化,消极心态等,都有积极的帮助。正如印顺导师所说:“中国佛教如不以适应青年的法门,引导他们来学佛,等于自愿走向没落。”(8)
注:
(1) 《太虚大师全书》论藏/支论[第十四篇47册] <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
(2)同上。
(3)妙云集下篇1册《佛在人间》
(4)同上。
(5)《人间佛教要略》第三节<时代倾向 >收于妙云集下篇1册《佛在人间》。
(6)同上。
(7)《楞严经》卷一:阿难闻己,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8) 《人间佛教要略》第三节<时代倾向 >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