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小诗人

标签:
文化书评大山里的小诗人孩子诗歌 |
分类: 图书馆 |

最近一个时期,读书的时候,总好像开个头就很难完成,可以说是工作忙的缘故,但理由却又未必如此。但是,这本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中国银联“诗歌POS机”活动集结而成《大山里的小诗人》,我却几乎是一口气就读完了。书中的是都是偏远地区小学、初中的孩子们写的短诗,文句简单,短则三行,长不过十句,没有任何朦胧、隐晦的文字,读起来却是以真情打动我心,以想象力开启我思。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来说,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但对未来影响最大的,可能还是美育教育,诗歌、绘画、音乐、艺术……这些都具有疗愈功能,也有助于驱散他们心里的孤独、悲伤,甚至是仇恨。
全书根据孩子们表达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名为“归期”。这些小诗人大都是父母在城里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留守儿童。这几年,在做公益的路上,也接触了云南、贵州、内蒙古、江西等很多地方的留守儿童,就如同小诗人们在诗句中所表达的,他们十分缺失,也十分渴望父母之爱,他们激动的父母外出打工的无奈,又希望父母能够分身在自己身边,甚至把自己变成“工作”陪在父母身边。他们敏感,不善表达,心理的疑惑、压抑、伤感日积月累,太需要一个出口,诗歌虽然解决不了全部问题,但至少让他们的内心得到表达的疏解。
第二个部分是“童心”,这部分诗作少了些许的忧伤和孤单,多了许多的希望和童趣。有演员说,最怕和孩子们搭戏,因为他们是最自然,最不做作,最本真的,大人的表演在他们面前才是幼稚的。同样,孩子们的诗作中流露的纯真与想象力,也是成人所无法比拟的。大人们所有自以为是的造作,自认朦胧的表达,在孩子们直率、自然而美好的表述面前,都似乎是相形见绌的无病呻吟。在孩子们带些天真的比喻面前,成人们刻意的想象力也显得太过娇柔。孩子们是最接近世界的本质的,珍惜他们对美的识别与创作,该是我们做的事情。
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被冠名以“野望”,这部分内容有写祖国、家乡、梦想的,相对而言,我还是更喜欢其中那些触及身边情感、幼小内心以及天马行空的部分。我们会说,孩子们的想象力往往出乎意料,那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更为纯净,于是与自然、世界、心灵的链接也更为直接。所以,保护好孩子们的干净,不要让社会的沉重过早磨砺他们的梦想,是我们这些大人该做的事。孩子们知道,“光来了,黑暗就跑啦;爱来了,眼泪就跑啦。”孩子们也明白,“秋天的树上,没有一颗果子,是多余的。”在他们的诗歌面前,我们不是施与者,而是受益者,那些光,那些爱,那些果实,是在平等的连接中彼此传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