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刚川上不垮的人桥

(2020-12-30 06:00:13)
标签:

文化

影评

金刚川

志愿军

抗美援朝

分类: 电影院
金刚川上不垮的人桥

 

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中,都有一个名叫王成的英雄,都记得那句著名的台词“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也都在游戏中模仿过王成在影片《英雄儿女》中的壮烈之举。这些记忆,随时光沉淀,却不会被磨灭,每当《英雄赞歌》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所有的感动就重聚在心头,这样的英雄主义情结会伴我们一生吧。所以,在《八佰》上映之后,听说管虎导演马上将联合《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绣春刀》的导演路阳推出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金刚川》时,甚是期待。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反映了在金城总攻前,志愿军与美军对金刚川上一座木桥的争夺战,一面是志愿军工兵在炮兵的支援下不断修复被炸毁的桥梁,另一面,美军依靠火炮特别是飞机的轰炸一次又一次炸毁着桥梁,最终,志愿军用牺牲精神撑起一座人桥,保证了大部队在规定时间顺利过桥,赢得了一次重要战役的胜利。而影片的英文名更为直接,就是“牺牲”。这样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也是击垮敌人最后的“武器”。

金刚川上不垮的人桥

这部在2个月的时间里赶工制作完成的电影,在上映后,引起一些争议性评论,主要是认为影片中的一些情节艺术加工的成分过重,有“神剧”之嫌;另外“对手”视角的设立,也似乎与民族主义受众的习惯存在差异。在历史作品中,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性的矛盾一直都存在,电影不可能是历史的原真还原,只要没有违背基本史实和人伦原则,适当的艺术加工也是创作的必然之途,更何况,真实的抗美援朝还远远比影片展示的惨烈。而对手视角的尝试,从反战的角度来看也是有意义的,只是习惯了单向叙事的创作者和观众都有一个磨合的过程。

从士兵、对手、炮兵三个视角,由三位导演共同来揭示同一场战争,最后再汇聚到桥这一主题上,应该是创作时间有限不得不为之的选择。但是,就电影叙事来说,又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索。这样的视角转换,可以让观众对于一个事件有了更多层面的了解,也让一场战争的展现丰富和立体起来。不管怎样,这部有争议的影片还是让我找回了内心存在的那份感动,也对和平的环境有了深切的珍惜。最后,向197653名抗美援朝烈士致敬!愿这世上再无战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云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