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懂波拉特

(2020-05-28 06:00:54)
标签:

娱乐

影评

波拉特

美国

喜剧

分类: 电影院
谁懂波拉特

 

2006年一部好莱坞喜剧神片《波拉特》问世,不但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提名,饰演男主角的英国演员萨莎·拜伦·科恩还获得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而且,其内容尺度之大据说至今无片超越。该片的正式片名超长,叫做《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至于为什么选择了哈萨克斯坦,那完全是躺枪的结果,好像是创作人员随手而为,。所以,它的重点不在于哈萨克斯坦,而在于美国文化,哈萨克斯坦不过是一个表达讽刺的参照物。

影片上映之后,引起较大的争议,可以说喜欢的是特别喜欢,厌恶的是彻底厌恶。对于喜欢的人而言,认为它用反讽的手法对美国文化中暗藏的那些反犹太人主义、男权主义、种族主义等问题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针砭,用一种美国式的幽默,以主人公“乡下人进城”的种种窘境,对照出一个“文明社会”的虚伪,并制造出对比强烈的喜剧效果。但对于厌恶的人来说,则认为其拍摄手法包括台词过于恶俗,对主人公外来身份的设定反而表现出美国人的傲慢。

谁懂波拉特

这样迥异的评论,也让我想起近来疫情期间,朋友圈里对于中外情况的激烈争论,文化的差异实在是不太容易跨越的鸿沟,“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表达与接收的差异太容易造成误解,甚至是对立。对于表达大胆的《波拉特》来说,更是在政治正确与习惯认知之间如履薄冰,讽刺的正话反说效果,也很容易被认真地解读为相反的意思。就我个人而言,不是太喜欢这样一种表达的方式,虽然波拉特的呆萌是影片讽刺的武器,但我总还是读出一种不够尊重的美式傲慢。

这部影片采用了一种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将波拉特设定为一位电视主持人,于是,各种暗中采访的偷拍便成为一种合理的手段,而路人的真实表现更增加了影片的讽刺力度。不过,据说这也给影片制作方带来一些困扰,因为那些无意中入镜的人要捍卫自己的肖像权,或许也不接受影片的内容表达。无论是这部影片,还是进行中的对于疫情种种的认识,都一再提醒我们,个人的认知都是在一种主观的选择下固化着的,基于此而对对与错的判断,不是反省便是争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青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