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为谁而唱

标签:
娱乐影评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奥斯卡 |
分类: 电影院 |
一个九旬的老人或许比四平八稳的多数奥斯卡评委有着更为犀利的眼光,这是我看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影片《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后最直接的感触。联想到最近朋友圈、微信群里的各种分歧与争执,我们谁又不是带着成见来认识和评说身边的人与事,带着自以为正确的视角来筛选着我们的相信,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又何尝不是带着习惯的标签得出的结果。所以说,当奥斯卡有意无意忽视了这部影片,我们都不应该错过它。
这部影片改编自一个真实的事件,1996年具有百年庆典意义的奥运会在美国的亚特兰大举行,主人公理查德·朱维尔作为辅警被分派在奥林匹克公园执勤,这是一个一直梦想加入警察队伍的男子,工作中不仅是兢兢业业,还有点“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架势,而正是凭借这一份过度的“事业心”,他发现了恐怖分子在公园里留下的炸弹,并因提前疏散人群而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于是,一夜之间他成了国民英雄,但随后,在警探和媒体的双重怀疑下,仅几天功夫,他便跌下神坛,成了制造恐怖事件的嫌疑犯。
为什么他成了警察和媒体的怀疑对象?其实很简单,在他的身上有着太多“证明”其像是罪犯的标签:他过分热衷加入警队,无论是充当警卫和保安,都有过度实施纠察的前科,有理由被认为会通过制造引人瞩目的事件还满足其内心的“梦想”;他藏有大量的武器,尽管都是合法的,但可认为是有暴力倾向;他喜欢阅读案件书籍,虽无可厚非,但可认为是在为洗脱罪名做准备;过度肥胖的他早过而立之年,却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还有一个潦倒的同性男友,这样糟糕的生活状态完全符合变态情绪的滋长……这些似是而非的“证据”完全用成见之上的推测掩盖了真相。
换一个角度,我们都可以说,警察和媒体都是在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完成着自己的使命,但是站在当事人的立场,我们又会看到,警察的所为受到为自己免责而找替罪羊动机的驱动,记者的貌似客观也受到取得报道优势吸引大众眼球之目的的干扰。接近真相难道真的有那么难吗?说难,在于每个人都有着见识上的习惯,都有着站上道德制高点战胜对手的虚荣;说易,也不过就是多一些愿意倾听的态度以及准备打破成见的自觉,愿意用分辨力而非习惯下的直观感受去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