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线上辛酸线下

标签:
娱乐音乐剧歌舞线上美国中国巡演 |
分类: 大剧院 |
受观看《芝加哥》一剧良好观感的影响,趁热打铁,又观看了另一部美国音乐剧《歌舞线上》。个人观感,其观赏效果不如前者,主要是对话太多,一边看字幕再一边观剧情,总有些“眼忙心乱”的感觉;而且,对话比例高,自然也稀释了音乐的份量。不过,这些美国音乐剧演员的功力着实了得,边跳边唱,音准和气息都没有任何影响,足见得,一个产业成熟度的基础是怎样的。
后来,去听了一个关于此剧的公益讲座,才了解到关于它的更多信息,感觉欣赏的误差有着文化的差异。其实,这部音乐剧的诞生几乎与《芝加哥》同年,而且在获奖方面还比前者幸运得多。该剧1975年公演,第二年便获得普利策戏剧奖以及托尼奖的8项大奖,包括最佳音乐剧、最佳原创音乐、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灯光设计和最佳编舞奖。而且,该剧创下的6137场演出记录直到1997年才被《猫》打破。
该剧的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部音乐剧甄选演员的过程,在期间,一名名应聘者敞开心扉,叙述了自己在学习舞蹈、寻求面试和工作机会方面的心路历程,让观众看到了这个行业的残酷,以及每一位主人公的人生不易,很容易将观众带入类似的情境中,感同身受。全剧中,演员都在以一面镜子为背景的练功房中,穿着各式练功服表演,而作为谢幕演出的一部分,演员们以剧中剧的角色身份,身着华丽演出服亮相表演,将舞台上的耀眼与舞台下的辛酸形成强烈对比。
本次中国巡演的版本,应该是2006年该剧复排的版本。此版本也曾获得2项托尼奖提名,但并未获奖。这多少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新版本的复排虽保持了原有的水准,但缺乏必要的与时俱进。应该说,此剧是一部群戏,没有绝对的主角,要求演员整体水准都在线上,而且,出于剧情的考虑,部分演员还需要有故意“动作笨拙”和“不在调上”的表现,反而需要更深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