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酷的柔情史依然血浓于水

标签:
娱乐影评柔情史杨明明柏林电影节 |
分类: 电影院 |
近年来,青年导演的创作环境有所改善,各种文化资金对电影创投的投入加大,除了专门的青年导演影展,几乎各大影展都设立了针对青年编导的扶持计划或是新剧本评选项目,为优秀的青年电影创作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条件。杨明明自编自导的电影《柔情史》的诞生,就始于2016年在台湾金马影展创投会议上获得的“天画画天奖”,2018年成片后,又入围第68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与“最佳长片处女作”提名,形成一种良性的创作之路。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对“单身”母女蜗居在小平房里艰难度日的故事,属于一部非典型的中国家庭情感片。说它是非典型,是因为在故事中,没有太多表现中国式情感的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温情脉脉,却有着很多的冷酷、争吵、伤害,即便是母女俩的休战,也基本上发生在谋取爷爷遗产的合作之时,充满了灰暗的气氛。
但若转念一想,这样的母女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却又是典型的,只是习惯了大团圆式创作的中国观众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像片中母女那样以自我代替对方需求的爱的给予和关怀,并进而因为这种关爱错位而心生怨恨的事例并不少见。“我还不是为了你好”“你只是为了你自己”,往往就是这种关系中最常见的对话形式。片中的母亲是一位无生活来源的单身母亲,压抑着对感情的需求,只希望从公公那里拿到继承权,再把女儿好好嫁出去;女儿相比传统的中国式母亲更为现代,无论对于工作和婚姻的选择,她都不希望被束缚,对母亲的关系也是如此。
彼此对生活认知的差异,加上控制欲与自由追求的冲突,令母女俩的生活在一地鸡毛里满是怨怼。这是一部非常深刻的女性电影,饰演母亲的耐安将底层中年妇女的市侩和内心残存的骄傲展示得淋漓尽致,她在实际工作中的主要身份并非演员,而是电影制片人。同样的,饰演女儿的也不是职业演员,而是本片的编剧、导演兼剪辑杨明明,她是在原定的女演员爽约后临时“赶鸭子上架”的,但表现同样出色。
影片的结尾,母女俩误以为未接电话的爷爷出了意外,她们没有在乎昂贵的出租车费急奔到爷爷家。误会消除后,她们带着一些欣慰或许还有一点失落回家,可半路上却迷了路,就如同她们在生活中常有的迷惘一样。在俩人找到公交车站等车的间隙,母女俩少有和谐地玩起了自拍,此时,自会感觉到,血浓于水的情感,其实一直都在彼此的心底。最后的镜头,是空荡的公交车行驶在空旷的大街上,路途有曲折,有颠簸,也一如平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