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沈轶伦
标签:
文化书评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沈轶伦老上海 |
分类: 图书馆 |
在过去的2018年,有意无意间在我主持的单位的读书会,形成了一个老上海系列。2019年,第一期读书会,这一系列得以继续延续,由《解放日报》记者沈轶伦开讲,聊聊她的新书《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聊聊她在纸媒和“上观”新媒体上的专栏,也聊聊这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眼里看到、心里感受到、笔下写到的这座城以及在城里来来往往的那些人。
沈记者是一位才女,介绍我认识她的金话筒主持人秦畅曾告诉我,采访她的那篇文章,就是她利用在路途中的一个小时进行的采访,然后,再用一个小时完成稿件的写作,效率之高,着实惊人。在这次读书会之前,沈记者赠我一本《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我认认真真地阅读了一遍。在书中,她对50个人进行了采访,由此带出50个上海的地标——一座楼或一条马路,形成了她自己总结的“一人” “一地”的写作模式。
阅读这50篇文章,我有两点感触。其一,是她的认真。在介绍某个建筑、某条马路或某个区域时,她的文字里没有什么想当然或道听途说,而是像做论文一样,引经据典,用地方志一类的史料加以说明,严谨而依据充分。其二,是她的温度,这也是秦畅对她文字的评价。在她的文字叙述中,无论是人或城,都是浸润在历史的时光中的,是有生命和情感的,所以阅读中自会有感动,其中写指挥家曹鹏和画家杨可扬在爱文公寓邻里情的文字最让我温暖。
近年来,写老上海的文章和书籍越来越多,沈轶伦的文字独树一帜,除了以上的特点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她作为记者的优势和职责使然,那就是在她的文字中一定是客观的记录,没有某些文章中,写到历史时,作者不免带入的自我主观发挥式的“还原”。如同读书会受时长限制,书中的这些文章也因为受版面篇幅限制,都有意犹未尽之感。
[背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