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片火热的七月底,吴宇森导演的《太平轮•彼岸》登陆。因为电影的原创剧本出自熟人之手,因为看过上部后,虽然对于唯美画面的风格持保留意见,却也关心其中人物的命运发展,所以,在炎热的周末午后,还是进入到电影院,去观看这部“太平轮”的下部,感受吴宇森对这一大历史事件的情怀。
如果说,上一部的故事还在多线索地展开,给人以群戏的感觉;那么,下一部则将多个人物关系,用各种关联性粘合在一起,很有故事性。不过,这样的处理,也有很大的风险性,对度的把握有很高的要求,否则难免陷入过于巧合之弊,让人质疑合理性而产生跳戏的情况。就这部电影来说,人物的连接就过于紧密,其实,历史背景的连接已经足够了。
谈到此,就涉及到一个如何处理历史大事件和展现人物个性的问题,是面面俱到,还是有所取舍,对编导是实实在在的考验。不必看影片的结果,选择这一题材,而且多年不弃,已经表明了吴宇森的情怀。可惜的是,吴导的镜头语言确实有些过于传统,而且,为了粘合人物而构造的相互联系,又影响到了对人物本身个性的展示,因此,呈现的结果便是显得零乱,而对事件本身及事件背后的历史刻画得不够集中与深入。
影片上映后,制作方在抱怨发行方推广不力,排片量不够,直接影响到票房。但实际上,制作方自身也应该有所反省。尽管,由于上下部间隔太久,需要在下一部中对上一部有所提示;可是,就目前的处理来看,反而让人觉得,第一部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由此,制作方对于影片的呈现在最初应该是缺乏整体考虑的,或者说,是准备依据上部的反响来决定下部剪辑的。在上部的预期未达到后,就显得有几分仓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