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70年间,二战题材始终是各国大银幕的主题。好莱坞制作的战争大片《狂怒》,便是以二战结束前曙光将现的时段为背景,以一辆名为“狂怒”的坦克为主道具,围绕坦克内五个士兵的命运,讲述了战争对人性与世界的摧残,以及人类社会战胜黑暗势力回归和平年代的艰难。
坦克战以及英雄主义,无疑是这部影片最基本的大片元素。据说,片中的坦克不光是实打实的,而且在80%的镜头中出现的坦克都是当年美军谢尔曼坦克和德军虎式坦克的文物原件。特别是那辆虎式坦克,是当下世界上仅存的一辆能够开动的同类型坦克,租借自一家英格兰博物馆。而片中演员,包括大牌的布拉德•皮特,为了保证演出的真实性,在开拍前都曾到美国海军陆战队训练营接受了高强度的训练,也是蛮拼的。
在正与邪的交锋中对英雄主义的渲染,当然是这一“政治正确”电影必须表达的意义。尽管,编导在塑造人物时尽量地实现个性化,同时体现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但这种刻意若是用力过度,也便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化,比如幼稚与成熟、懦弱与强悍、粗俗与文明的种种对比。而一旦人物塑造走入模式化的误区,影片也便会带上做作的标签。
所以,《狂怒》的创作虽然是尽力还原历史真实的,战争的视觉效果也是扣人心弦的,甚至其中的温情环节也是感动人的,但全片的节奏处理以及整体的故事构造,离一部佳作还是差着一口气。这就像皮特本人在影片中的表演,不乏精彩的片段,但在整体上,离一位影帝级的表现也还是差着一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