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影片《第四张画》,用文艺片形式讲述了一个现实题材的故事,无论是主题,还是画面,都有着一种压抑的灰暗感觉,反映出社会底层的种种现实矛盾,也处处流露着生活中的那些人们,想要挣脱困境的渴望与挣扎。影片导演钟孟宏凭借此片获得2010年度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导演奖,有意思的是,片中扮演继父的戴立忍,在前一年也是金马奖的最佳导演奖得主。
《第四张画》中的一个个人物,几乎都是孤独的,隐忍的,他们被社会抛弃,被生活剥夺,然后把压抑的怨气再投射给他人。同时,他们在孤寂中,又渴望着被拥抱,被认可,所以,人物关系中交织着伤害与靠近,拧巴着,纠结着,延续着。来自生活的重压、歧视与边缘化,让他们不得不用一种对立来保护自己,而这种扭曲的方式,又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被边缘化,甚至是走向错误的选择。
影片的名字来自于主人公小翔的四张画。第一张画,父亲因病去世,没有遗像,小翔手绘了一幅父亲的遗照,这是一个对父爱的告别,也是寻回母爱的开始。第二张画,老师让学生们画好朋友的最显著特征,单纯的小翔选择画了好友手枪仔的生殖器,如同手枪仔带着他去偷窃,这张画预示着亲密与危险的同在。第三张画,是小翔对梦境的重现,在梦中,他那失踪的哥哥沿着海堤回来找他,这既是他内心对于亲情的渴望,也揭开了一个生活中的惊天秘密。
片中母亲的扮演者,是来自大陆的文艺片女神郝蕾,她也凭借此片获得当年金马奖的最佳女配角。当然,片中众多大腕所扶持的主角,还是少年小翔的扮演者毕晓海,这个沉静的男孩将小翔的忧愁、寂寥、坚忍,在生活的平淡与艰难中展现出来,让人心生怜爱。片中的第四张画,是老师要求学生们对着镜子画自己,但影片并没有将这幅画呈现出来,而是以配着“第四张画”文字的黑屏处理,并作为结尾。这样开放的结尾,或许一方面是对小翔当下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对小翔的未来留出无限想象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