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台湾

标签:
文化少年台湾蒋勋音乐剧杂谈 |
分类: 大剧院 |
对于蒋勋文字的赞誉,在微信的朋友圈里时常会见到,尤其是女性朋友,对他更是推崇备至,可能是他的文字够优美吧,而我至今,还没有读过。上周,我第一次与蒋勋的作品谋面,但不是在书本里,而是在舞台上,台湾“音乐时代剧场”,用音乐剧的形式,将他的畅销文学作品《少年台湾》搬上了舞台。
全剧分十幕,选取了《少年台湾》中在十个地点发生的十个小故事,在数目上,正好与蒋先生此书的十年创作历程相契合,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纯属巧合。除了其中一段荷兰船长与原住民之间冲突的故事,其余九个故事都是如吴念真先生的作品一样,用小人物的平凡故事来展现历史,即便是涉及台湾九二大地震的一则故事,也是从弱化情绪渲染的角度来描述。这样的处理,可能也是配合了蒋先生散文化的文字风格。
对内容的纯化,还体现在剧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剧中演员的服装以纯白为主,鲜有色彩的注入;舞美设计也是极简的,通过普通支架平台的不同组合来变化环境;由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组成的三人小乐队,毫无掩饰地处于舞台右侧的一角;全剧音乐也保持着唯美的旋律。所有这一切,或许都是为了不遮蔽文字及包含内容的风采。
不过,这样做也有风险。因为全剧的发展,虽有一位画家在其中充当线索的粘合,但故事的连接更多的是在深层感受上,叙事上完全是独立的、跳跃的、间离的,因此作为第二叙事语言的音乐而言,旋律的过于相似和单调,难免会造成观众听觉上的疲劳,也难以调动起观众的情绪。清新有余,张力不足,也便是这一风格下的问题。
剧中扮演画家一角的演员,可不一般,他叫殷正洋,是90年代蜚声台湾歌坛的歌手,并且,在1994年和1995年,连续获得过台湾金曲奖的最佳国语男演唱人奖,张学友、齐秦、张信哲、王力宏的获奖都在他之后。而且,虽然其后王力宏和周杰伦也曾两次获奖,但迄今为止,只有殷正洋是蝉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