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如何站在铅笔上

标签:
文化大象如何站在铅笔上科普 |
分类: 图书馆 |
这几年,除了在《读库》中偶尔看过两篇“类”科普的文字外,就几乎没有接触过这类文字啦。当初,一口气把《科学美国人》大三本科普文集收回,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书名而去的。比如这一本,《大象如何站在铅笔上》,题目不仅有想象力、画面感,还有几分幽默,于是,决定在我那些稍显沉重的阅读中,加入这几本作为调节剂。
书中的文章都不冗长,也没有国内科普文章中常见的严肃劲儿,甚至在国人看来可能还有点过于不严肃;但是,这样的阅读会告诉读者,科学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当我们带着更多的乐趣投身科学,或将科学快乐地运用于生活,科学才可以增添世界的美好成分,才会让我们在严谨的同时,分享科学带来的快乐。
这些文字,不但让我们意识到科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是如此接近,其实,在很多的阐述中,已经远远超越了纯科学的界限,上升到思维方式的层面,比如“防忽悠的心理学”、“你是科盲法官吗?”、“月球为什么不是由奶酪组成?”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阐述丝毫没有说教的面孔,而是在插科打诨中,甚至是在反向调侃中,就把道理融在了表达之中,不含对抗成分地就让你接受了他的观点。
在国内,科普文字,可能在所有的文字作品中最被忽视的一种,也是最薄弱的一种,不是我们没有能讲清楚道理的科学家,而是我们对于科普文字的要求太过正规、太过严谨、太过系统、太过死板,当然,也还因为科普作品与评职称没有丝毫的关系。实际上,科普文字意义重大,于普通人,它是传达科学常识的渠道;于年轻人,它是引领未来科学研究兴趣的源头。
对了,能告诉我吗,如何让大象站在铅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