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三天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仍然阴雨霏霏,于是还是躲到了电影院里。选来选去,选了一部宣传称令人“脑洞大开”的电影《暴疯语》,该片已经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获得4项提名,分别是刘青云的最佳男主角、鲍起静的最佳女配角、陈奕迅的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以及李光耀的新晋导演奖。据说,这新人导演也是五年磨一剑,只是恰巧他的名字与刚去世的新加坡国父前总理的名字相同,难免让观众在看到字幕时,有些游离的联想。
如同这样的联想,本来准备冲着片中的心理交锋内容,收获一部类似《催眠大师》的脑力片,但是看下来,在配乐和配角表演的合力下,却看到了一部风格起伏的准惊悚片,多少有些失望。年轻导演的不足,在节奏、剪辑与风格统一方面都有显现,尽管作为处女作已经是不错的表现,但对于一个故事而言,多少还是有损失的。
《暴疯语》的视角很好,利用病人与医生的角色互换,讲述了一个人人都可能遭遇心理危机的故事。在我们这一代的成长过程中,对于心理问题还有些讳莫如深,就连“精神病”的称谓,也有着些许歧视的意味。其实,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际关系越来越疏离的当下,心理问题也是越来越常见的,于每个人只是表现程度深浅、自我调控能力高低的不同。所以,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和处理心理问题,也是社会的必修课。
那天在电影院里,遇到两位有趣的观众。左侧座位紧挨着我的一位大男孩,习惯性地自言自语,尤其是每一位演员出场,他都要念出他/她的名字,对某些情节也会有强调式的“解说”。而右侧隔着过道的一位,则是负责搞笑的,一会儿说看这样的电影会把人看疯的,一会儿又评价,这电影就是一个疯子给另一个疯子看病。还好,我的定力够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