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礼,大陆网站集体取消了现场画面直播。当时,我对此感到很纳闷,后来循着一些报道的蛛丝马迹,了解到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一部由《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等片的导演魏德圣担任监制的电影《KANO》位列提名名单中。这部带些历史传奇色彩的影片,反映了1929年一支由日本人、汉人和原住民组成的嘉农棒球队,代表台湾闯进日本“甲子园”棒球赛,并一举夺得亚军的故事。影片之所以引起争议,便在于编导对于台湾日占时期皇民化统治的态度,以及旁人的观感。
暂且先抛开政治与历史的纷扰,说说影片本身。这部电影的导演虽然是马志翔,不过,在影片中还是可以看得到监制魏德圣的影子,那就是追求影片在历史背景下的传奇性,并在这样的历史传奇下,增强情感的宣泄,呈现一种史诗感。所以,如同魏导之前的作品一样,《KANO》(片名就是那只棒球队的日文发音队名)也非常注重历史事件的呈现,例如,在影片中,将嘉义重要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的建成日期,人为地与棒球队取得台湾冠军的庆典日相重合,使得那种欣喜若狂的感受更加深一层。
影片对情感的表达营造,是很成功的,时长超过3个小时的影片,的确让人看得有些血脉喷张的感觉,而棒球比赛场面的呈现,更是达到了构造戏剧冲突的效果。在情绪的表现上,很是煽情,并且很显然,编导未打算对此加以控制,而是原本就希望向观众传达出带其进入一种亢奋与激动状态的意图。将一支一盘散沙的队伍,锻造为一支台湾冠军队和日本亚军队,将不可能的梦想变为现实,这样的故事,也的确配得起这种渲染。而梦想与勇气,也是与观众内心对接的最好入口。
我相信,长期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对于日本的态度一定是纠结的,不单纯的,存在怨恨,也存在某些好感,甚至是长期殖民文化下的文化认同感,这些未必就会被民族主义的情绪所“净化”。同样,正如引起争议的部分一样,殖民统治除了残酷与悲惨,在某些特定的空间内,或某些人群交往中,也肯定存在着相对的和谐、友情与温存。而这部影片的争议,则在于局部历史细节是否被编导的历史观扩大地替代为对历史大背景的扭曲,或许,这并不是我们这些旁观者简单分析能得出的结论,魏德圣与马志翔最有发言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