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当时电影《失孤》的制片方,最早是想找陈可辛执导的,但陈导没答应,却自行拍摄了一部同题材的《亲爱的》,并在档期上抢了先。于是,《失孤》的导演换成了本是编剧的彭三源,这“女汉子”在华谊兄弟的支持下,请来了天王刘德华,出演一位千里寻子的、邋遢到家的草根父亲,也就有了这部有些清新影子的打拐电影。
对比两部同题材的影片,共同点除了打拐的大主题,在人物塑造上,都有着一位执着寻子的父亲,尽管结局不同,可交织着内疚、坚持与救赎的简单动因与复杂心情,大体上也是一致的。虽然,在《失孤》中也有着吴君如饰演的人贩子一角,但相较于《亲爱的》中“对立”双方的“较量”,本片的焦点显然并不在这里。所以,如果说,你是带着固有的打拐观念来看这一部电影,可能看到的更多的,是对期待中的矛盾冲突的不满足。
尽管,影片以佛家弟子的开导结尾,与全片的风格显得有几分突兀;但这样的处理,或许更透露了编导在本片中想呈现的表达,与其说这是一部打拐电影,不如说,它传递的是苦难中的人们如何寻到救赎,被伤害的人们如何与这个世界和解。很多的生活谜题,在“为什么是我”的询问中,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因为你无法找到或是接受形成这一果的每一个因的积累;你也不愿意相信那只是命运的一次疏忽,因为你总是习惯于在因果之间简单对应着好坏之分。
所以,在这部电影中,是不能用缜密的逻辑来较真的,它呈现的不过是在那样的背景下,有那样的人,在努力改变着苦难形成的压抑。如果能看到这一点,或许你就能从片尾那油菜花田间,看到那条向前向上的崎岖小路。生活的苦痛,不是需要加剧那痛苦系数来酿造苦酒的,苦上再主动加苦,或是沉浸在苦痛之中不愿自拔,也便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如是,生活中无论会遇到什么,都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片中刘德华与井柏然的表演,也是积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