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中国去参加201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的,不是什么大片,也不是今年在国际电影节上得奖的宠儿,更不是那几个或许已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的名导作品,而是一部正在上映中的,由一位法国导演执导的影片《夜莺》。感觉上,这是广电局继上次拿一部奥运纪录片《筑梦2008》冲奥后,再一次不按牌理出牌,结果或许也会一样吧。当然,这样的判断,并非说这部《夜莺》不好,而只是说,它还不是奥斯卡评委的品味吧。
《夜莺》的导演,是法国人费利普•弥勒,一位河南女婿。我想,能够执导这部中法合资的影片,固然与其作为中国女婿的身份不无关联,但最重要的还是他的导演能力。虽然,他的名字还不为我们所熟悉,但他执导的影片《蝴蝶》,很多影迷一定知道。在当年,那首《吉祥三宝》涉嫌抄袭《蝴蝶》插曲的文字“官司”,也算是轰动一时,而弥勒的大度态度,也赢得一片尊重。
《蝴蝶》好像是关于爷爷和孙女的故事,而《夜莺》的主题同样如此,以爷爷带着孙女回乡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父子关系紧张、祖孙关系疏离、夫妻关系冷淡的家庭里,如何让爱回来的故事。这部兼具公路片与风光片形式的温馨影片,实是一场爱的破冰之旅。
影片的片名,来自于片中一只承载了祖辈之爱的小鸟。尽管,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也存在政治的压力,地域的阻隔,但是,夫妻之间、父子之间,似乎更能够珍惜彼此的温暖,是生活的艰难让爱的价值凸显珍贵吗?相对比,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价值的衡量似乎越来越量化,爱的表达也越来越自私,拒绝沟通,拒绝理解,让家庭成为一个危险的空间。
这次祖孙携手回乡的旅程,起于冲突,止于和谐。爷爷的叶落归根,也暗含了回归传统、回归亲情、回归真爱的主旨。而子辈、孙辈从对小鸟的不喜欢,到把小鸟带回家,协力教她鸣唱,也同样对主题做了一个逆向的呈现。夜莺,带爱回家,是因为我们都还需要爱,相信爱,愿意在爱的温暖中找回快乐与美好。虽然影片给出的环境满是矛盾,但镜头的呈现却是温馨而恬淡的,也许,它缺少了一些戏剧冲突的张力,但留给观众更多思考的安静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