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的台湾金马奖颁奖礼上,名不见经传的新加坡导演陈哲艺,携其长片处女作《爸妈不在家》,上演了草根逆袭变凤凰的好戏,一举擒下最佳剧情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新导演和最佳女配角四匹金马,另兴奋而年轻的陈导在连续三次上台领奖后,几乎不知道再说什么感言。而该片的辉煌,也让金马奖华丽转身,演变为真正意义的华语电影奖。
大多数创作处女作的作家和导演,都会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找取题材和故事,也因此会在作品中体现更多的真诚与真实。这部以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为背景的影片,也融入了导演自身的经历,借助一个家庭的艰难,折射出更多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金融风暴并不是主角,而只是引发所有问题暴露的导火索,导演的关注点更多地还是停留在家庭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面。
片中的一家三口,各有问题。父亲因金融危机而失业,却选择了隐瞒家人;母亲再度怀孕,情绪上十分不稳定;儿子是一个调皮鬼,整天在学校惹事。缺乏沟通的三个人,把各自的问题都限定在自己的空间里,但情绪却逐渐跑出这一限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彼此的关系,令家庭中充满着紧张的气氛。片名《爸妈不在家》,也便是对主人公这种疏离情绪的一种说明。
随着菲佣泰莉的到来,这种原本“平衡”着的关系被逐渐打破。起先,儿子家乐与泰莉十分对立,甚至对她各种捉弄,但是,随着彼此在一起时间的延续,以及泰莉不卑不亢、讲道理的态度,家乐与泰莉的关系渐渐融洽起来。然而,母亲面对自身位置的“被替代”,心情日渐低落,新的矛盾又在生成。
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深入,父亲再失业、投资股票亏损、母亲被骗,令一家人的生活陷入新的窘境,最终,只好辞退泰莉。此时,一家人已经捅破了彼此隐瞒的那层纸,情绪爆发后,无论他们是否准备好,终将还是要一起面对生活。《爸妈不在家》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只有对艰难生活的忠实纪录式展现,其镜头语言的表达回归到现实主义的传统,质朴而舒缓,没有任何的修饰与渲染,或许这也是它在戛纳电影节上赢得金摄影机奖的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