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马观花之武汉篇——(3)用脚步丈量武汉的风光

(2014-05-29 10:20:34)
标签:

武汉

东湖

黄鹤楼

古琴台

晴川阁

分类: 旅行社

 

身处一个陌生的城市,如果可能,我最愿意一个人徒步到处走走。有了脚步的丈量,心中的陌生感才会有所消退,我也才有了走入这个城市真实一面的感觉。虽然,我不会属于经过的这个城市,但内心却因此而多了亲切。

 

在用脚步丈量武汉之前,我先去了早已耳闻的东湖和未曾留意的归元寺。

 

对武汉大学,我有一种错过的心情。当初高考报志愿时,我的第一志愿是武汉大学新闻系,以我当时的成绩毫无问题。但是,家里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一致认为做记者不适合曾在车祸中受过伤的我。于是,有生以来我第一次让家里做主,将志愿由新闻改成经济,自此,我便错过了东湖边上有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这次公出恰好是去武汉大学办事,时令不对,樱花还在季节的梦里睡着,我只有穿过空空的樱花大道,去和东湖打个招呼。由于时间有限,无法在东湖之滨漫步,只好叫一辆出租车见到好的风景再走走停停。朱德曾在1954年对东湖题过“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的词句,面积比杭州西湖大六倍并有青山环绕的东湖的确也有与西湖一争高低的资本,可遗憾的是,50年过去了,西湖的人气日渐兴旺,而东湖还在武汉静静地迎来日出日暮。其实,东湖的冷落折射出的是武汉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的现状。有着楚文化、三国文化和民国文化底蕴的武汉,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只停留在表面化,只“开”未“发”,很难让游人有认同感。就以东湖为例,周边单位都在圈湖,这大大破坏了东湖的整体美感。

 

归元寺是武汉的佛教名寺,建寺时间不长,只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在扩建的过程中,但其供奉的500尊金身罗汉却十分有名。不信佛的我,还是随大溜地数了罗汉,讨了一签。当日的午餐定在寺中,吃的是全素斋菜。这斋菜不如上海城隍庙里的精致,更不方便的是,就餐者只有对套餐的选择权,而具体吃到什么菜,全看轮到什么算什么,甚是不解。该寺的后部立起了一坐双面观音像,还在待建新的庙堂,因此象个工地,加之某个小交易会也在后院举办,伴着凡俗的香火的是更加凡俗的商业气氛,无法让人生出虔诚的庄严。

 

第二日,得空的我真的有了用脚步丈量武汉的机会。

 

脚步的起点在住所旁的晴川阁,这“晴川”二字据说还是沾了江对面大名鼎鼎的黄鹤楼的光,借用的是唐代诗人崔灏登该名楼时写下的“晴川历历汉阳树”。比之对面年代久远、名声赫赫、规模更大的黄鹤楼,这晴川阁倒讨了小巧之巧,更给人容易亲近的感觉。它地处汉阳与汉口和武昌交界之地,背靠龟山,面向长江,左临汉江口,右近长江大桥,视野极佳。

 

离了晴川阁,我转身便上了龟山。龟山本是镇守长江的武汉两名山之一,另一个便是黄鹤楼迁址后所占的蛇山,可龟山上虽有武汉电视塔、辛亥名将黄兴之铜像,以及某个以三国为招牌的人造景点,但更多的是一个乱字,在去往长江大桥一端的小路下是各种形似违章建筑的杂乱民居,而路上垃圾遍地更是让人心情怎么也好不起来。

 

龟山旁的长江大桥是武汉最老的长江大桥,也是万里长江上兴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距今也近50年,但雄伟依然,只是来往车辆经过时的振动多少让人体会出它的年纪。走在桥上,江风的威力顿显,温度便也较上桥前低了几度。在桥的中央,可以明显得看到武汉三镇的分布以及汉江与长江的汇流。

 

过了桥是武昌,桥端右侧就是老黄鹤楼的旧址,而新址在左前方的蛇山上。黄鹤楼的最初建立在公元765年,以后历经兵火,屡建屡废,却也是经了太多的磨难。目前的楼宇是1981年重建,工期历时四年多,也算是劫后再生,只是过去的留存只有矗立在院中的一段金属楼顶。去武汉之前,就听朋友告之,这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实在没什么看头,以前登过南昌的滕王阁,倒也有几分信了朋友的话。也是的,现如今的高楼大厦遍地都是,古人眼中可引发感慨催诞诗文的“高楼”早已失了优势,对今人而言,不过是多了一个怀古的假道场吧。这样想了,便在50元的门票前多了犹豫。最后,还是选择了既来之则安之。进到景区,正赶上外省的舞龙队在做表演,红红火火,倒为名楼添了光彩。其实,武汉对黄鹤楼的开发还是值得称道的,在一座缺乏活力之楼的小区域内营造出安逸的风景,附带开发出衍生的景观却也是下了许多工夫,比之滕王阁还是多了许多的看头。

 

下了名楼,匆匆在附近的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前拍照纪念,我就又一次过江回到了汉阳。下一个目的地是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的古琴台。开始以为,这纪念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处所也是现代的作品,但去了才知,琴台始建于北宋年间,门额上的“琴台”二字据说还是大书法家米芾的墨宝。古琴台是一个闹中取静的景点,院落不大,但很精致,只是商业网点消释了它的文化蕴涵,这是一个大大的憾处。出古琴台大门前,突嗅到浓浓的花香,味道似桂花,但早春季节肯定不是那该在八月盛开之花的流香,转而请教门房的老者,老人说是近处的那两株花影稀落的腊梅之香。哦,原来被游人折磨憔悴的腊梅尚有如此顽强的飘香之力,怜惜之心顿生。古琴台门外的空地上,一老者一手拎一小桶清水,一手握一只大头毛笔,旁若无人地在方砖地上习字。忽然,我好象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于是,驻足许久,只是静静地凝视。

 

过了汉江,我的脚步融入商业的氛围,风光不再。

写于2004.1.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