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塘:关注城乡巨变中的人们

标签:
转塘纪录片李家方农民工文化 |
分类: 电影院 |
如果不是老乡今波,在微信朋友圈中,推广他出任主持的《转塘》上海首映式,我也不会与这样一部独立制作的纪录片相遇,不会了解到在杭州附近有一个叫转塘的小镇,不会看到暂时或长久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苦恼、不满以及担忧,也不会知道把这一切用镜头呈现出来的年轻导演叫李家方。然而,现实去掉了如果二字,周一晚上,所有这一切都与我在新闸路的8舍咖啡相遇。
在宣传中,《转塘》是以农民工为主题词的。不过,在我看来,它的片名可以改为更集中些的《转塘·盛夏》,而从片子实际呈现的结果来看,宣传的焦点反倒可以从农民工扩展到时代剧变中更广泛的人群。或许,这样会更容易让观众理解影片想要呈现的内容。
导演李家方说,目前的《转塘》还是处在没有最终成片的阶段,就在首映的前一个晚上,他还在进行重新剪辑,把片长由120多分钟压缩到110分钟左右。虽然,这个片子并没有像导演与主持在放映前所提醒的那样,给我冗长的感觉,但是从主题集中的角度而言,仍然有不少的取舍空间,尤其是茶叶收购商的那一段,很多讲述内容有“跑题”之嫌,还可以再行压缩。
在我看来,全片是一个三段式的对立展示,分别是农民工与工头,被征地农民与茶叶商(以及隐含的地方政府),母亲与儿子。当然,这里用“对立”二字,并不是突出“对立”双方一定是矛盾和冲突的,而只是想说明存在一种视角的差异而已。
不去做过多的主观价值判断,不刻意引导所反映现实的意义,不预先设定被拍摄对象的言行,而是真实地呈现其客观状态,应该是一部好的纪录片该有的拍摄原则。仅就这一点而言,我认为《转塘》是合格的。不过,从该有的要求来看,片子在剪辑、镜头、音效方面仍存在不足,在现实实录的原生态与艺术表达的再加工之间,也还存在大量走近的空间。对于导演在镜头中的随意出现,我觉得也是值得商榷的做法,或许,提问的完全画外音会让片子更为完整。但尽管如此,就全片而言,它至少是走在了一条对的路上。
对于习惯于传统中国式纪录片和流行式电视纪录片的人们而言,可能《转塘》会有些不对脾胃。但是,如果你看过那几部今年奥斯卡最佳长纪录片提名影片的话,会发现,在创作的精神方向上,《转塘》是一致的。而对李导来说,现在需要的是对原始纪录的取舍,以及在长镜头以外的表现方式结合。
很喜欢影片结尾的处理,母女俩从容而略带疲惫的背影,沿着一条从地库缓缓而上的坡路,渐渐融入不断强烈的阳光中,直至阳光充斥整个画面。虽然,电影关注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我认同李导在首映后的阐述,沉重的话题未必需要沉重的表达,让阳光照在前方才有改变的希望。
《转塘》预告片链接:http://my.tv.sohu.com/us/63261522/60237144.shtml
李家方导演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jiafanggege
李家方导演微博链接:http://weibo.com/338711121
李家方导演MOKO个人网站链接:www.moko.cc/qingnian
【背景】
转塘镇地处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南部,东濒钱塘江,西至灵山,南临富春江,北望西湖。以平原为主,山丘为辅,地势呈北高南低,向东南倾伏于钱塘江。坐落在320国道、之江大道、环城高速公路交汇处,是“三江两湖”(即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和千岛湖)必经之地。域内有宋城、未来世界等著名的旅游圣地。是省经济百强乡镇之一。镇人民政府驻地转塘距杭城中心 18公里。
(转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