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严歌苓

标签:
陆犯焉识严歌苓小说历史文化 |
分类: 图书馆 |
促使我去阅读严歌苓的这部作品,还是因为老谋子,当然不是因为他为自己超生的孩子付出了700多万的社会抚养费,而是因为他正在将严歌苓的这部作品搬上银幕,只是未来的电影名字没有小说这般冷酷,而是采用了一个更为中性也带有温暖色彩的片名——《归来》。
读了小说的人自然明白,“归来”二字从何而来,那是主人公陆焉识,在经历几十年的牢狱之苦后,向人间生活的归来;也是历经更久的抗拒与糊涂后,向爱情生活的归来。可是,本该喜极而泣的归来却陷入更深的悲剧,生活疏离了他,爱情也失忆了他,而他唯有继续坚持,在坚持的惯性中,呵护好自己的那一点点期许和明白。
小说情节,几乎纵观了陆焉识的一生,又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旧时代中自由的、逃避的、懦弱的陆焉识。在表面上,他是一家的支柱男人,有地位;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往美国留学,享受婚后单身的待遇,也品尝自由恋爱的快乐。但是,他的这份自由空间终归只是物理概念的,而他的头脑已经在血统中被戴上了摆不脱的紧箍咒,所谓家庭、宗族、孝顺的责任,让他的脚步始终难以雷池,飞再远也终要落回老巢,走回老路。眼界与教育,给予陆焉识太多自由的思考,但这样的思考注定不能用在家庭,只能用在事业。于是,所有家中的拧巴,都转化为他的个性与周遭的冲突和不融,在家庭中已经妥协太多,在事业中他也唯有选择清高,保持内心的扭曲平衡。
第二个阶段,是在新时代中被禁锢的、隐忍的、认命的陆焉识。凡事均有因果,当前一个阶段的个人恩怨延伸到新的阶段,尤其是当内心寻求报复的人掌握了权利的机器和冠冕堂皇的理由,那依然故我,没有随着时代“进步”的陆焉识,也就注定要吞下那个无意的因所长出的“恶果”。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一恶果是如此的沉重,乃至于一次次地威胁着他的生命。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这个时代的落伍者显得过于渺小,他不但要把生活的自由牺牲掉,还要把思想的自由掩藏到不被人发觉的最深处,彻底变成一个与陆焉识没有任何关系的代号,保存脆弱不堪的生命,逃过一个个劫难。
第三个阶段,是重生后清醒的、忏悔的、不再退缩的陆焉识。应该说,他还是幸运的,幸运到生命完完整整地迎来了重生的一天,幸运到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聚在了一起,幸运到隐藏在他思想最深处的记忆也丝丝缕缕地重见天日,幸运到他终于认清了自己也明白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然而,所有过去的忽略、懦弱、糊涂,都还是要付出代价的,就在他保全了生命向着爱情归来时,他本该爱也一直爱着他的她,却永远在记忆中执着着回不到现实来。于是乎,生活仿佛掉了一个个,过去任性的变得执着,过去执着的变得任性,偿着生活的债,也还着人世的情。
这是一部沉重的小说,时代的沉重,生活的沉重,命运的沉重都有。当陆焉识满怀期待地回来赎家庭的债、情感的债时,妻子冯婉喻的痴呆,让他的愿望变得一场空,两个人时空交错地守着心中的那份爱,近在咫尺却无法走进对方,无法让情感的温暖对接,那种强烈的悲剧感冲击着我的内心,愤怒、忧伤、无奈……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变成一个字——痛!
历史真的不要再重演!
【背景】
严歌苓近年来一直萦怀于对自身家族史特别是对其祖父人生遭际和精神世界的探寻。依此多年的功课,本书以深远的济世情怀,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中国近当代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她的笔触往返于主人公盛年时流连的浮华地美国、上海和其后半生被禁锢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世态的炎凉和命运的多诡尽收眼底。她的讲述,冷静与幽默同行,温情与练达并重,大有“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之概。
(转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6663939/10963319.htm?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