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荒诞、幽默的文风,韩寒自然是高手一枚,但是正因为文字的特征太过显著,韩寒的作品很难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早几年,其成名作《三重门》好像是拍过电视剧,然而反响平平,远不及原著,其后,陆续有韩寒的作品改变为舞台剧的,似乎还有好评,但是,在大银幕和小荧屏上,就罕有韩式作品的改编作。
今年,80后新锐导演孙渤涵打破了这样的“冷却”,将同样80后的韩寒的小说《一座城池》搬上大银幕,并拉来了房祖名和“筷子兄弟”中的王太利来撑场子。说实话,作为欣赏韩寒文字智慧的我来说,这样一部带着“首部韩寒电影”头衔的影片,是有着不小的期待的。但是,看过之后,还是失望要多一些。
韩寒的文学作品,背景或人物特征都很接地气,这也是其能够赢得认可的基础;但是在故事构造和人物行为方面,又绝对是荒诞的和特殊的,而这才是能够成就黑色幽默的不可缺少之要素。可是,要想把文字的幽默转化为画面的幽默,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二次创作的智慧。
从目前的成片来看,影片对于80后的成长迷惘以及生存困境的呈现,基本上是符合原著的;但是,在将韩寒的幽默电影化方面,却是不成功的。虽然,编导也运用了动画过渡的技巧;可是,过多的静止画面以及画外旁白的应用,却是极大地削弱了电影的特点。尤其是旁白的过度运用,不但让表演弱化,有喧宾夺主之嫌,还因为房祖名台词缺陷的被放大,而起到抢戏的效果,进一步削弱了电影的幽默风格。可能编导是太喜爱韩寒的文字了,又或者,是唯恐观众单靠画面看不懂内容,而让影片变成了一部朗诵作品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