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一个周末,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参观时,我偶遇了在馆中播音室录制节目的“黑人”陈建州。当时,他正在为有他参演的电影《神奇》上节目做宣传。时隔一个多月,这部制作时间长达三年的电影终于上映,可是,慢工没有出细活,呈现在大银幕上的电影,并没有在“NBA+明星”元素的期待下,兑现为一部好电影。
应该说,这部得到了NBA官方授权的励志影片,有着“烹调为一桌好菜”的优质“食材”,无论是NBA、CBA明星,还是黄晓明、金雅中的中韩俊男靓女组合,以及冯德伦、黑人的帮衬,当然还有时下年轻人最热衷的篮球、网游元素,都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但是,最终的影片怎么就成了一部温吞水的作品?
如果,把影片的故事简化为一个剧本大纲,恐怕也还是具有对时尚追逐群体的吸引力的;可是,当故事丰满为成片后,这样的吸引力却大为削减。为何?依我看,还是编导的问题,在编剧一方,过于想把太多的元素涵盖进来,结果却是,什么元素都没有尽其所用,都只是点到为止,一个个明星都成了表现的道具,而没有成为立起来的人物。
其次,导演的节奏和音乐的运用也是影片的败笔。这样一部新潮、时尚的作品,理应有着适应内容基础的快节奏,甚至可以借用MTV+广告模式的节奏,这样才能够达到既符合主题,又适应受众群的双重目的。同样,影片的音乐也一样应该更电子化和新潮一些,而影片中的音乐显然更适合史诗主题,或叙事大片。所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错位,只能带来错觉,留下遗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