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丧•高晓松


标签:
高晓松写在墙上的脸如丧文化 |
分类: 图书馆 |
早几年前,就买过高晓松的第一部文字作品,小说《写在墙上的脸》。但是,那书放在书架上,一直没看过。我看的第一本高晓松的文字作品,反倒成了后买的这一本,高氏“杂”文集——《如丧》,其副标题是“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这本书,就文字类型来讲,真的是杂,包括小说、电影剧本、电影故事、随笔、博客文章、访谈和140个字以内的微博,等等,并且还另外附送一本歌词集。
这本文字,从两篇在内容上互有交叉和映证的小说开始。小说人物,用的是生活中的真人名或真绰号,所以,高氏作者特意打预防针,告诫读者不要对号入座,千万别把它们当做他或身边人的自传来读,因为他觉得记忆是特不靠谱的一件事。但是,从这两篇痞气浓重的小说里,不自觉地把它们读成一种回忆录或是生活还原,还是不可避免的事。其实,是不是自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个曾经白衣飘飘的年代,有一群爱音乐的年轻人就那么生活过,怀揣理想,心存温暖,并且留恋记忆到今天。
自从高氏在北京电影学院过了一身水,又在好莱坞滚过一身泥后,他的名衔就又多了一个——电影导演。虽然,迄今为止,他导过四部电影,一部地下,一部小众,一部外拍,一部商业;但恐怕在大多数人头脑里,高氏的音乐人形象仍要远远强烈于其电影人的形象。不过,这并不妨碍他近年来靠影像来谋生的事实,不论是幕后挣钱的广告导演,国际上获奖的电影导演,还是幕前的选秀评委,亦或是脱口秀“晓说”。而实际上,他在电影方面的付出要比人们的想象多得多,这些年他积累了好多的电影故事,而且还特别偏爱传奇性。
高氏的随笔,倒是大多和让他立腕扬名的音乐有关。从这些文字及后续的微博中,你可以继续看到一个一贫到底、有话痞着说的不羁老顽童;不过,也千万不要被这样的表面所蒙蔽,因为在所有这些文字下面,还有另一个能写出诗一般歌词的高晓松,那其实是一个有着音乐理想洁癖的行者,一直对一尘不染的音乐和生活耿耿于怀。
两篇访谈,源于他去年最出名的酒驾事件。有人说,那一次事件中,高晓松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危机公关,甚至是扭转了许多人对他的不好印象。但如果认真去读这两篇访谈,我倒愿意相信,那是他一次警醒后的自我救赎,一次认真反省。羞愧于自己年轻时的持才自傲,懂得了现在温暖生活的无比珍惜,四十岁男人的不惑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