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错失3:我儿子是恶魔

(2012-06-09 15:29:45)
标签:

影评

凯文怎么了

我儿子是恶魔

娱乐

分类: 电影院

 
    今天,回头再看《我的儿子是恶魔》,头脑中屡屡把片中儿子的形象与最近加拿大的那位碎尸杀人狂重合在一起。是呀,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个青春洋溢的孩子冷漠为杀人不眨眼,甚至是乐在其中的恶魔?这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这部影片改编自莱昂内•希瑞福创作于2003年的同名小说,原作曾获得过英国专为女作家设立的文学大奖——奥兰治奖。2010年影片拍摄完成,在戛纳电影节曾得到好评。这一作品以一起校园惨案为背景,探讨了其中隐含的家庭问题与社会问题。电影的片名直译过来,叫做《我们需要谈谈Kevin的事》,这一片名的思考意义与反省意味都非常明确,而港译片名的“魔鬼”说,则完全把Kevin放在了对立的位置,反而成了影片所反思的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中国有句俗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此来反思变态杀人狂的养成之路,是很恰当的。片中的儿子Kevin有些生不逢时,母亲由于无法在职业妇女和贤妻良母之间寻得平衡,而充满焦虑、不安和烦躁,并且有意无意地将这些负面的情感在母子的交流中传递给Kevin。儿子一天天在长大,也日益乖戾,他总是在用非常规的行为来引起母亲的注意,而母亲却始终找不到问题的根源与解决的方法,继续让内心的负面情绪积累和加重,直至完全和Kevin对立起来,让Kevin怀着满腔的怨恨走向了极端。 
    除了倒叙与闪回的母子关系这条线索,影片的另一条主线关注于当下,周遭人如何对待蒂尔达•斯文顿所饰演的母亲伊娃。子不教,母之过,受害者亲属,甚至是陌生人,都把对Kevin无法发泄的仇恨,一股脑倾泻在伊娃身上。工作丢掉,住所被泼漆,路遇被责骂,伊娃完全成了代Kevin受过的替罪羔羊。也许,在Kevin的成长中伊娃确实需要承担责任,但是这种“以毒攻毒”的做法又何尝不是在恶性循环的空间里沉降?这也让我想起药家鑫案后续的种种。 
    在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一个完美的神,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地高祭起道德的大旗。当我们蔑视、发泄甚至是复仇的时候,停一下,想一想传递出去的是什么,可能很重要,也很必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错失2:羞耻
后一篇:八卦欧洲杯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