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8,由这四个数字,你会想到什么?如果把数字换成512,联想可能会简单一些,绝大多数国人的记忆,或许都会回到四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而14:28,则正是四年前地震发生的时间。尽管,中华大地在四年前的那一刻,都曾感受到了剧烈的震动,而彼时的我却茫然不知,因为那时,我正在从香港机场去往市区的路上,水平的行走抵消了我对垂直震动的感受。
后来,上海同事的短信与海港城大屏幕的新闻,才让我知晓了这场劫难的发生。如今,四年的时光不知不觉中走过,我找出这部由知名纪录片导演杜海滨拍摄的电影,也算是一种纪念,一种不曾消减的关注吧。当年,这部自地震发生十天后开机的纪录片,曾经入围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并勇夺最佳纪录片大奖。
杜海滨的镜头里,不同于那个抗震救灾阶段,我们最常见的画面,没有抢险,没有应激式的哀恸,也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甚至对于生命的骤逝也没有做过多的追忆。但是,在《1428》平静的画面里,唯一不缺少的却是真实,而这才应该是纪录片的生命吧。
杜海滨没有把镜头专注地对准某一个人,而是像一双观察的眼睛,时刻留意并记录着身边被主流媒体所忽视的人与事,比如灾民安置、物资发放、老人待遇等等。所以,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灾区更多的问题,听到更多的抱怨,而这些远比歌功颂德或安置典型的塑造,更具民生意义。老百姓的思考很简单,就是生有着落;老百姓的思维也很质朴,党的政策好,念经的和尚嘴歪。
杜海滨说,他还将继续用镜头关注灾民民众的后续生活。这让我很是期待,我想知道,四年过去,片中的主人公是否生活安好?以前的问题是否有了妥善的解决?而近来曝光的拆除港人捐助学校的荒唐行为,是否不是唯一?
【背景】
《1428》的导演杜海滨,1972年生于陕西宝鸡,200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系。拍摄过《窦豆》、《高楼下面》、《人面桃花》、《电影童年》、《石山》、《铁路沿线》等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他的《铁路沿线》。在北京电影学院就读期间,杜海滨拍摄的《窦豆》曾荣获中国首届独立映像展最佳纪录片奖、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特别奖。自此,纪录片成为了杜海滨最热爱的影像表达方式。尽管此类电影的发行和传播度不如剧情片,但在杜海滨而言“拍纪录片除了是种责任,也是爱好”。2000年时,杜海滨用一个春节拍摄的纪录片《铁路沿线》,如今还是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经常被提及的一笔。
(转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686136.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