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斯德哥尔摩冒险家

(2010-08-17 00:02:00)
标签:

斯德哥尔摩

先锋性

小剧场话剧

分类: 大剧院

https://tae73a.blu.livefilestore.com/y1m-He4nRDrabtoN4kgjYE7hXGW-qmXTRtHqyeYRLBDaUusNqwJLKzkYl0Seg6d4mqdxKGUA2z4W814g3E1r4QM-M82ujPfUxvCqqjwZelW_CGZdjR0eTjU8Cmy5zyAsnME2PITzz69i_cI_-JQe46XkQ/sidegeermomaoxianjia1_thumb3.jpg?download&psid=1

      这是一部极具“欺骗性”的先锋作品,拿朋友的话说:太反动了,但语气中,一定没有指责。

      这样的话剧能够得到上方的批准,不是形式上的先锋性弄晕了对方,就是人家内心也有着对于全剧思想的认可,有着剧中麦芒似的自由渴望。若是后者,我致意!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讲的是被绑架者因为生命与自由的被绑架,而在内心生出一种对于绑架者的依赖,进而将这种依赖扩展于对绑架者个人的情感认可。不过,对于这部戏剧而言,这一心理学专有名词只是剧情的引子,中心人物不是有着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被绑架者,而是实施绑架的绑架者与解救人质的英雄。

      貌似绑架者剥夺了被绑架者的自由,实则,绑架者也因为绑架事件而绑架了自己的自由;貌似英雄解救了长期被囚禁的人质,实则,英雄却因为解救而使自己深陷制度的异化。

      初衷与结果,因为制度的扭曲而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一切面向自由的选择就都不为制度所认可。如此,绑架与囚禁反倒成了制度的基础,自由与逃离却要遭受打压,被绑架者、绑架者与英雄混杂一团,你中有我,唯有制度高高在上地清晰着,祭着服从的尚方宝剑。

      话剧表现形式的先锋性可能吓走了一些观众,但思想的先锋性才是小剧场话剧在嬉笑之外最锋利的刃。

      此乃“冒险”所在。

【背景】

https://tae73a.blu.livefilestore.com/y1mN8vokpq4p2fXiM5luS-lYsRmBh_huYFhNFIukdGZkDr7_1-lxVpsyiQPbWbqZNHDT_aiUY-tb5YCDFnrslpjR1RFbU80wgNA1A0wkF9-1Af700Fn-gF_c1YFiwzXNwmln7GlDqJdOcknuMk-ZaA9sg/sidegeermomaoxianjia2_thumb3.jpg?download&psid=1

      《斯德哥尔摩冒险家》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斯德哥尔摩”案例:1998年,德国一名年仅10岁的女孩娜塔莎被一名精神变态者绑架,一直关在他家的地下车库中,长达8年。2006年8月,她终于成功逃脱。绑架她的罪犯在她逃跑后卧轨自杀。一时间,这个女孩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频繁在电视访谈节目中出现。两年之后,她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做起了电视节目主持人。

  近日,小剧场话剧《斯德哥尔摩冒险家》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上演。该剧将三个人物的命运搬到了一个虚拟的心理节目访谈现场来进行。陈明昊饰演的胆小而小心翼翼的纯氧推销员麦芒,整天被英雄幻想包围却无意中救了被绑架8年的小拉。在杜医生的心理节目现场,麦芒被认定为一个解救人质的英雄,于是麦芒开始了他的幻想与现实之间不断跳跃的冒险之旅……

      导演李建军说:“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多多少少有些‘斯德哥尔摩情结’,很多人明知道某些事情是不好的,却还非要去做,这究竟是自由、偏执,还是‘斯德哥尔摩’?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只想做这个戏,也许这对我们来说,本身也是一次‘斯德哥尔摩冒险’。”

(转自:http://ent.sina.com.cn/j/2010-05-20/02202963533.shtml,京华时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换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