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周云蓬中国孩子盲人影院音乐 |
分类: 音乐厅 |
2008年,不止一次从博友那里听到周云蓬的名字,在我自己的空间里,也曾经用他的歌做过背景音乐。没错,在现今的中国流行乐坛,周云蓬,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声音。
如果不是刻意想起他的生活,我们应该完全忘记他所带着的那个记号——盲人歌手。顾城写过关于黑眼睛与光明的名句,我想说,上天夺走周云蓬的视力,却让他更加用心发现世界的本质。
当许多健全人在无病呻吟时,听听周云蓬的声音,是否会有一抹红呈现在这些脆弱的面庞。其实,我们总比想象中坚强,也总比想象中容易快乐,如果我们知道给心一个放松的空间,知道有很多是可以放下的。
http://www.wuxinews.com/kk/002.wma
[背景]
2007年4月发行那张 《中国孩子》之前,周云蓬只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为人所知。如果你经常去酒吧听演出,或者混迹于“马齿民谣”之类的论坛,或许才会比较熟悉他以及小河、万晓利、王娟、张玮玮这一串名字。
人们还喜欢用“绿林好汉”来称呼这批音乐人。他们在做的,是一种与国内传统抒情民谣不太一样的尝试。他们呈现的演出并不是酒吧中那种或靡靡或狂躁的风格。他们的曲调更加质朴,有时会夹杂些西部民歌或佛教音乐的元素,以及非常多的即兴SOLO;在歌词上强调和听众的现场互动,直白、口语化,很容易听懂;在题材选择上主动涉及了一些社会现象,没有太多避讳。
在这群“好汉”当中,周云蓬又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与好友小河的活泼不同,他显得更加沉稳,不过那也许是黑色墨镜造成的效果。作为一个盲人,周在内心对世界的沉淀,有其遮蔽在墨镜背后的神秘与厚重。他在大学选读的是中文系,随后却来到北京卖唱,几年之间一个人走遍大半个中国。他起初并没想到自己会以创作音乐为生,却偶然得到与摩登天空签约的机会,一年后推出了第一张专辑《沉默如谜的呼吸》。
那张专辑的新鲜气息让人眼前一亮。多年来独行侠一般的经历,使他的音乐表现出一种辽阔的孤独。一些朋友称他为“老周”,那是种无须解释的默契。
老周其实并不算老。他认为自己更类似一株 “寒带植物”——由于生长周期较长,积蓄了更多热量。这股热量通过他的第二张专辑《中国孩子》得到进一步的释放,或者说是爆发。正是与专辑同名的那首曲子,让更多人在强烈震感中一下子认识了他。“不要做克拉玛依的孩子,不要做沙兰镇的孩子”,与世界带给他的黑暗不同,这一次,周对世界的反观,用的却是一种异常的明亮。在歌词之犀利与背景童声之天真形成的巨大反差中,他一连串地提到了那些被大火吞噬,被洪水淹没,以及更多遭受着人为伤害的孩子们。这首歌很快在网络流传起来,引起强烈反应。
2007年底,因为这张专辑,《南方周末》的年度文化原创榜第一次用“音乐公民”评价了一个歌者。
(转自:新浪音乐,http://ent.sina.com.cn/y/2008-10-19/14552211451.shtml)
[歌词]
作词:周云蓬
作曲:周云蓬
编曲:周云蓬
这是一个盲人影院,
那边也是个盲人影院.
银幕上长满了潮湿的耳朵,
听黑蚁王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孩子,九岁时失明,
常年生活在盲人影院,
从早到晚听着那些电影,
听不懂地方靠想象来补充.
他想象自己学会了弹琴,
学会了唱歌,还能写诗.
背着吉他走遍了四方,
在街头卖艺,在酒吧弹唱.
他去了上海苏州杭州
南京长沙还有昆明,
腾格里的沙漠阿拉善的戈壁
那曲草原和拉萨圣城.
他爱过一个姑娘,但姑娘不爱他,
他恨过一个姑娘,那姑娘也恨他.
他整夜整夜的喝酒,朗诵着号叫.
(白)我看到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
他想着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
他想着鲁迅与中国人的惰性.
他越来越茫然,越来越不知所终,
找不到个出路要绝望发疯.
他最后还是回到了盲人影院,
坐在老位子上听那些电影,
四面八方的座椅翻涌,
好像潮水淹没了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