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刺客北京人艺荆轲何冰濮存昕 |
分类: 大剧院 |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这话,传了有几千年了吗?
北京人艺话剧《刺客》的故事,取自《史记·刺客列传》,说“公元前453年,晋国大臣智伯兴兵伐赵,意欲一举消灭劲敌,为实现其取代晋君之野心扫清障碍。未料事与愿违,反被赵襄子所杀。智伯门客豫让为替主人报仇,假扮囚徒寻机行刺,不幸失手被擒。赵襄子感其忠义,不但放了豫让,而且从此对豫让避而远之。 为了接近赵襄子,豫让不惜以暴虐自残的方式毁容,以期获得行刺的机会,最终却再遭失败,留下一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名言,慷慨赴死。”
《刺客》的舞美设计很简单,左右各一排黑色的城墙或山岩,将一个硕大的舞台结成一个喇叭口的区域,既是吸纳的入口,也是喷涌的出口,一个执迷不悔的刺客传奇就这么上演了。
豫让并不是天生的刺客,他不会用武,更不会杀人,而且还不够智慧,于是,除了愚忠与执着,他的刺客当得有些滑稽和懦弱。如果没有赵襄子的成全,送上袍衣,令豫让在临终前象征性地砍杀,他的刺杀也便将无疾而终。
与另一位智伯门客狶呲的灵活与随机应变相比,豫让的一根筋行为与当今这个时代过于格格不入,其不惜自毁容貌、声带而执着刺杀的选择更是让人难以理解。
背叛,是一个很沉重的字眼,尤其是与忠义关联在一起的时候。
其实,执拗的豫让也不是没有背叛过主人。在智伯之前,他也曾是别人的门客,他也曾因为智伯的厚待,选择了顺从。但为什么面对赵襄子的宽怀,豫让只有一门心思的刺杀?赵襄子不解,豫让自己未必就解得。难道仅仅是因为智伯的一份厚待?还是此前的背叛一直在啃噬着豫让的心,他不过是在拿刺杀找一个释放内心淤积的出口,成就着或找回自己该有的忠义之名?
我相信,更多的成份在于后者。面子,在千多年前,就已经是扭曲人性的因素了吧。顶着忠义的名义,为一个奸臣或昏君卖命和复仇,与其说,这是“士为知己者死”,不如说,是在出卖自己的灵魂后,为奸与昏摇旗呐喊,是无义之忠。
我承认,小忠背后有着个人情感因素的支撑,再坏的人也有值得尊重的一份情感。但是,当小忠凌驾于大义之上,一而再、再而三地执迷不悔,即便以生命为代价做壮烈的牺牲,又有什么价值?
《刺客》是一出剧本有缺憾的话剧,但却是拥有一干好演员的话剧。饰演豫让和赵襄子的何冰与濮存昕自不必说,扮演狶呲和豫让妻的李士龙与李珍的台词功力也着实了得,就是更小的配角,一举一动也还是到位得很。与不久前看过的《立秋》相比,北京人艺的“腕儿”从主角到配角都立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