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退步集续编(3):教育

(2007-06-23 01:30:00)
标签:

退步集续编

陈丹青

教育

体制

分类: 图书馆

 

成为教育批评者,是陈丹青的无奈,却该是中国教育的大幸,虽然陈先生一再强调他的批评是说了白说,说了没用。但是,若没人说,体制的堡垒就总要挡着前行的路,我们的孩子还要受多久错误教育的荼毒?!

陈先生在慨叹,“许许多多人在说真话,做实事,只是没得虚名,无缘‘做秀’——为什么有名位的人物不肯开口说几句呢?”他哪里知道,名位就不是真话给的,而真话对名位的提升只有威胁。

教育,除了启蒙,还有培养人才的功效。但依陈先生看来,在现有体制下,人才不是不拘一格选拔出来的,而是一格一格“降”下来的。降,就意味着对体制的顺从。陈先生借用朋友的话,指出:人在体制,只有一条路,就是“混”。或许,只有混,才不会被体制通缉和绞杀,留一座青山,等摆脱体制后,再种自己的树与草。

体制的问题,还有一个官员定位的问题。在中国,你不能说官员们不够“专业”,有那么多的官员在通过后续教育为自己贴上“专家”、“学者”的标签,可是,在这种形式化的追求背后,恰恰是不够职业、不够专业的角色错位。不专业,所以不敬业,一切行为在“业”之外,那“业”本身便也荒芜了。

一起荒芜的,还有教育的内容:专注、礼貌、诚实……,这些本该构成教育的根本内容,但在分数的简单摧残下,在名利的引诱下,离我们却越来越远。于是,家长、教师,社会、学校,一方面谈论着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忘记着人的成长是从懂得做人的道理开始的。

我们的教育体制,总是在解决着大量的问题,可是,正如陈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大量问题正是拼命‘解决’给弄出来的”。因为这样的“解决”,更多关注于表面的修饰,整出一幅美丽的皮囊,内心的腐烂却在依旧继续着。本未治,那表就一辈子离不开脂粉与美容刀。

在陈先生看来,教育体制的问题皆因“三化”:考试标准化、教育产业化和学术行政化。的确,考试标准化,让应试者失了个性与创造性;教育产业化,令教育失了普及性与公平性;学术行政化,使科研失了专业性与科学性。于是,整个教育有形而无实:“有大学,没有大师;有教育官员,没有教育家;有教育政策,没有教育思想;有教学大纲,没有教育的灵魂;有教育的地位,没有教育的尊严。”这怎不叫人痛心并惶恐?

陈先生认为,我们与体制,“既受惠,也受困;既受用,也受罪。”我想,受惠与受用,是因为进入与适应体制之果;受困与受罪,是因为发展与个性之矛盾。进入体制,成为其一员,必然要经历一次被动的塑身。“体制以教育的名义成功地操纵了人性,又以这被操纵的人性,成功地操纵了教育。”如此恶性循环,却离教育的根本越来越远。

陈先生总结当前中国大学的治理,是“有权力没担当、有政策没主张、有计划而没理想;其过程,是人性持续被磨损、被扭曲、被抵消。”是呀,无责、无纲、无梦,个性淹没在平庸的海洋中,教育没了灵性,也失了根本。

不过,陈先生也清醒地看到,“教育问题只是现实之一端”。所以,对教育问题的认识,要超越教育的范畴去取得,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本与解决的办法。

陈先生虽对教育屡说无奈,但终究还一位有良知、有理想的中国知识分子,所以他会说,“我们毕竟难以弃绝内心的希望:教育的希望,终究在人,倘若对‘人’不再抱有希望,我们还剩什么希望?”是的,我们痛陈体制的一切弊病,终究还是为了给未来许一个希望,因为在内心,我们始终期待教育的建设性改善。

但是,我们也还是要看到,在体制面前是需要极大的力量的,因为这不只是一个生存的问题,还有一个强弱对比的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对立问题。正因为这样,陈先生才特别强调,“在自己内心,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要)不断自己做工夫,不要发抖,要克服种种恐惧、欲望、懦弱,战胜自己在这个体制面前的种种人性弱点,看看能不能一路趟过去,然后自强。”

“自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所以,陈先生会提醒我们,“你自己自由不自由?你的内心自由不自由?你的本事、学识能不能让你自由?”在这样的诘问下,我们是否真的明白自由是从解放心灵开始的?是与面对并解决体制问题时一样需要力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命与生活
后一篇:希望不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