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描述的是一个压抑刚刚受到开放冲击的年代。
所有的人,在战战兢兢准备反抗的时候,却依然习惯地接受着压抑,也同时向他人施加或转嫁着压抑。在压抑面前,似乎没有谁躲得开,但也没有谁是绝对的受害人。
青红的父亲,给他不幸的家庭加注着压抑,而他未尝不是一个时代、一项制度压抑的受害者;青红,承受着来自父亲的无形压抑,但对根子而言,青红带给他的深层压抑或许强过她父亲的表层压抑更多倍;而根子,又何尝不是把爱转化为给青红的压抑。
就这样,每一位主人公在饱受压抑之苦,痛恨压抑之时,却在或自觉,或无意地给周遭人传递着这样那样的压抑。这实在是时代的不幸与人性的悲剧。
今天回望那个过去的年代,多少会有一种不可思议之感,随后,可能还会生出几许庆幸。然而,心理的压抑易去,因时代背景而生的集体性压抑难除,那一年年堆积起来的压抑,真的在一个昼夜的转化间便烟消云散了吗?
虽然,影片过于缓慢的节奏,对观影的我而言,也是一种压抑;虽然,我甚至觉得,导演这种为配合主题的刻意所为,并不是影片的必需。但我还是认为,结尾镜头那如定格般的舒缓处理,却是一次点睛。
那辆承满青红一家压抑的吉普车,沿着崎岖的山路沉重而行,我不禁会问,它将把压抑载向哪里?重重山峦东方的上海,究竟是压抑的解药,还是更多的压抑等待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