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教科书里的中国古人之孔子和老子
近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世界对一个富强的中国越发感兴趣,甚至一些国外学者开始预言一个“中国世纪”的到来。那么,在当今世界强国美国眼中,中国是什么样子的?也许,从美国的教科书入手,可以获得更为直观的了解。本文摘录了部分美国教科书中对中国古代名人的点评,来自异域之视角,颇具可读性。
在巫婆雪尔的《世界历史》中,孔子是理想主义的代表,靠自我奋斗而身怀六艺,欲在政府中求一饭碗却不可得;而老子在垂暮之年乘羽而去,是一位神秘主义流派的代表。
2000年新千年到来之前,美国的主流媒体评出了在这之前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过最大影响的100个人物,孔子名列第七,老子也榜上有名;而且老子的《道德经》,据说是在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语言种类最多的著作。关于他们的生平事迹,中外论者也著述如林,不一而足。但是在基础教育这一层面上的观点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巫婆雪尔的《世界历史》中,作者讲到这两个人时,先搭起了一个庞大的框架。在她看来,从大约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世界历史处于一个“古典时期”,而这个古典时期的标志是大帝国的建立和大文化体系的形成,具体到中国则是秦汉帝国和道儒两家思想。就道儒这两家思想而言,言者多注意到它们的差异,但是如果从世界规模的宏观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却不乏共同之处。这种相同反映出来的就是共同的社会背景:东周时期天下大乱,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孔子和老子基本生活在同一时期,经受着基本相同的社会风暴的洗礼,所以两人的思想差异更多地表现在各人对这些共同社会条件的不同反应。
这种不同的反应又跟各人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讲到孔子时,巫婆雪尔强调他的没落贵族的家庭出身,自幼失去父亲,虽然靠着自我奋斗而身怀六艺,可是欲在政府中求一饭碗而不可得。不得已求其次,他只能以收取学生来养家糊口。所以他的思想主张反映了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而他本人充满了挫折的经历,又使他更加相信只有自我完善才是达到理想追求的途径。因此他的主张代表了理想主义的思想流派。
与孔子相对的是老子,巫婆雪尔把老子叫做神秘主义流派的代表。在她看来,连老子本人的生平也是很神秘的:虽然后人说他是楚国宫廷里的史官,却没有旁证可以使人对此确信无疑;后人还说他在垂暮之年决定乘羽而去,最后到了印度,跟释迦牟尼唾沫四溅地干了一仗后,把这个佛门老祖也变成了道士云云。作者本人很明显也不相信这些天方夜谭,但是她把这些故事夹杂在课文里,不但对刺激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奇妙的作用,同时也生动地表达了她的意思:孔子和老子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
但是巫婆雪尔在这一节中的主要思想,还是要说明这两个大思想家之间的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首先表现在关于自然和社会秩序的基本假定上,如他们都认为在一个国家里应该由圣人来统治,只不过在谁才是圣人这一点上两人各持己见。
孔子的看法是圣人应该是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而老子则认为只有虽可为而无为的人才是圣人。尽管他们阐述着不同的圣人观和世界观,却使用了许多共同或者至少同源的词汇,诸如“道”、“天”等等。当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孔子和老子这两人身上做比较时,可能会更多地看到他们之间的不同;但是如果把中原文化圈与印度和地中海文化圈相比时,更突出的就是相同之处了。由于世界其他地方同时期的各种宗教出于不同的假设,提出不同的问题,使用不同的概念和方法,于是道儒之间的相同之处就更加令人瞩目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