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第一关中国重晶石之乡天柱县

标签:
杂谈 |
天柱位于贵州东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是川渝黔通往两广、江浙的重要门户,有“黔东第一关”、“中国重晶石之乡”、“贵州高原黄金城”之称。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以中低山丘为主,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97%。海拔多在300至700米。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西南向东北倾斜。主要山脉:北有分水岭山脉,中有金凤山山脉,雄居县境中部,为湘黔界山;南有黄哨山脉,山峦起伏,峡谷,盆地相错其间,形成“山丘抱盆,盆中含丘”的独特地貌景观。位于阳寨与三穗县交界的犀牛塘尖坡,主峰海海拔1119.9米,是天柱县最高峰。天柱盆地是天柱县最大的盆地,为重要产粮区。
该地水、旱灾害频繁,尤其是夏季的暴雨、伏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很大。境内以侗、苗民族人口为主,少数民族占98.2%(侗族占60%,苗族占31%,还有水、布依等民族)。矿产资源有重晶石、黄金、煤、硅、钾、锰、石灰石等。重晶石矿是我国目前已探明的最大重晶石矿床,埋藏浅,易开采,可开发成钡盐系列产品。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初置天柱县,天柱未置县前为千户所,原名凤城,后改名天柱,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天柱夏属荆州之界僻,周属楚之西,秦属黔中地,汉属牂牁郡,隋、唐、宋为诚州(今湖南靖州)所辖,元为湖广行省武冈路绥宁县及靖州路会同边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天柱千户所。
境内现有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纪念地和纪念建筑等各类文物单位150余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有传统民居吊脚楼、民间工艺(竹编、剪纸、纸扎、侗家织锦)、民间艺术(侗歌、苗歌、酒歌、踩梁歌、祭祀歌、傩文化、阳戏)、民间故事(谚语、谱牒、经卷)、独具物色的宗祠群和宗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17座)、众多的石刻(石碑、摩崖石刻)。
凤城镇的景点有三星岩、龙泉井、石柱岩、钟鼓洞、观音洞、王天培亲兄弟故居、雷寨县治遗址、乐公堤遗址、杨铁山古墓、“卧雪堂”袁氏宗、乐寨杨氏宗祠、吴绍文故居、龙贤昭故居、周竹铭先生故居、“修竹庐”、紫云岩摩崖石刻(二处)、联山村图腾石柱、岩寨民族村、凤城历史文化名镇、王天培将军墓。
石柱岩坐落在城北4公里的石坪村南侧,经观音洞,上鹅飞踏,步行30多分钟即可到达,为天柱八景之首,是由天然造化、突兀于山坡之上的数座巨大石灰岩石柱组成的奇异景观。有多根大石柱,石柱高矮不一,大小各异,最高者达20余米,底粗近20米。似层层巨石累迭而成,挺拔秀丽,直撑蓝天,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石柱岩周围石笋林立,顶上石块状如椅子,柱身呈海花状纹彩,石缝中草木藤葛丛生,石柱岩南侧有一块倾斜的大岩石,从这块大岩石的顶端可以攀援到石柱岩的下半腰,借助经长年累月风雨侵蚀而形成的疙瘩和小坑洼,可以攀援到石柱岩的岩顶。石柱岩的顶部相对比较平坦,由三块石头堆叠而成,可容六七人。攀达柱顶,极目远眺,四面几十里莽莽群山历历在目,天柱万亩大坝和县城全景尽收眼底,鉴江、朗水两条河流像两条玉带束于山脚。
邦洞镇有金凤山凤景名胜、乾隆主题诗碑、古银杏、狮子口、金风山地下溶洞、姜应芳故居遗址、高野郑民宗祠、邦洞小学“亘古于兹”碑、织云“将军桥”、织云(章程)民族村、地茶水青岗、邦洞历史文化名镇。
社学乡有平甫“古凉亭”、社学碉堡、善缘寺、田心寨龙王阁、龙塘治县遗址。
远口镇有吴氏总祠、远口古渡、远口历史文化名镇。
渡马乡有杨柳“龙王阁”、江东古银杏、七月二十坪歌场(遗址)、龙盘陈氏宗祠、岩门杨氏宗祠、江东古庙、龙盘民族村。
坌处镇有坌处三门塘水江沿岸石碑群、镇街头王氏宗祠、抱塘吴氏宗祠、三门塘刘氏宗祠、大冲碑群和石围子、平芒歌场、坌处古渡、三门塘民族文化村等17处文物古迹。
竹林乡有天华山四十八寨公庵遗址、地坌彭氏宗祠、阿婆坳歌场、地坌古桂树。
坪地镇有阳寨杉木王、圭原始天然林、阳寨古银、坪地六月六歌场。
兰田镇有杞寨杨氏总祠、公闪村“禾翠亭碑记”、贡溪“承先永禁”和“遵古重刊”碑群、坪寨犀牛洞。
白市镇有湖广汶溪所遗址、白市香樟场、杨氏先祠、新舟氏宗祠、宋氏先祠、辞兵洲遗址、宋仁溥衣冠冢、北岭钱塘桥、北岭昌善桥、乐氏宗祠、阳山风雨桥、新舟白岩公、白市古渡、白市历史文化名镇。
地湖乡有地湖风雨桥。
高酿镇有章寨三拱桥、高酿碉堡、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硝洞风雨桥、地良龙氏宗祠、高酿小学“孔子令碑记”。
石洞镇有咸同农民起义军战斗遗址九龙山(省保单位)、槐寨紫檀群、水洞斗牛场。
名优特产有脐橙、土鸭、圣果(大血藤)、清香型优质考烟(是中国三大“清香型”烤烟基地之一)、红苕、优质稻、三元杂交猪、优质肉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