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地区西部三县之中心萨嘎

标签:
杂谈 |
萨嘎县位于日喀则地区的西北部,属边境县,全县边境长105公里,为日喀则地区西部三县(仲巴、萨嘎、吉隆)之中心。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麓,冈底斯山脉以南的西南边缘,雅鲁藏布江上游。“219”国道横贯全县东西。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气候高寒严酷,典型的高原性气候。
全县自然资源丰富,草场广阔,草场总面积达3975万亩,畜牧业比较发达,牛羊成群,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美丽的地方”。有大量的菊科、禾本科、草科植物。境内分布较多的常绿针叶、灌木丛只有香柏一种(俗称爬地松),其分布面积较大,资源丰富,面积达274万亩。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野牦牛、野驴、藏羚羊、岩羊、黄羊、马鹿、獐子、灰兔、猞猁、狗熊、云豹、旱獭、鼠兔、温泉蛇和铲齿裂腹鱼、双须重唇鱼、斑切腹鱼、藏鹤、雪鸡、秃鹫、野黄鸦、野水鸭等。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铜、铅、金、硝、硫磺、花岗石、水晶石、石碳等多种矿产。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有10余条,雅鲁藏布江流经萨嘎县320公里,此外还有10多个小湖泊,6处地热温泉。
因受地理位置、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文化生活一直非常单调,枯燥。县旦嘎乡的甲谐闻名后藏,已有1000多的历史,有“甲谐艺术之乡”美誉。
萨嘎属高原山地类,地势由北向东倾斜,起伏较大,境内主要山峰有:冈日伦布(译音),海拔7000米,常年积雪;在如角乡境内有白丽康日(译音),海拔7095米,是登山爱好者的理想登山场所。湖泊和地热温泉主要分布在如角、卡古、嘎学、达孜、康来等地,其中如角温泉尤为出名,位于平顶山头上,形如碗口,泉池面积约有30平方米,热气冲天,大团气雾犹如白色浮云,衬映着蓝天,景色极为玄妙,有不少外地游人不辞辛苦慕名而来。
人文景观主要是五大寺庙,即努贡寺、土庆寺、布扎寺、苦郁寺达吉岭寺。
日喀则地区人们能歌善舞,民间舞蹈风格独特,优美大方。“果谐”舞步轻快奔放、场面宏大,“斯马卓”鼓舞粗犷激昂;吉隆的“螺舞”舞姿轻盈、歌声优美动听,康马的“谐青”、定日的“甲谐”舞步有力整齐,歌声和谐悦耳、庄重典雅,夏尔巴舞美妙抒情,舞步轻柔优美,萨嘎的“甲谐”豪放古朴,“羌姆”隆重、气势宏大。
甲谐的汉语意思是隆重的歌舞表演,是一种集体舞蹈。其历史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为庆贺战争胜利而跳的舞蹈;二是歌舞比赛获胜时跳的舞蹈;三是唐朝时代庆祝文成公主进藏而跳的舞蹈。
甲谐的服饰都是用高级绸缎做成,以红色和黄色为主,高贵典雅。演员所戴的是一种大而圆又有流苏的帽子,表演时不停的摇摆,就像狮子一样威武、雄壮。演员的裤子又大又肥,像裙子。甲谐的动作十分粗犷、豪放,彰显了剽悍而又勇敢的性格特征。道具有长腰刀、马鞭、装在小刀鞘内的小刀和筷子等。表演时间可长可短,长的一般可以连续跳一整天。甲谐一般在每年的藏历年和重大节日时表演。
堆谐,所谓“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拉孜、定日等地,“谐”是舞蹈的意思,即以堆地区人所跳的一种舞蹈称为“堆谐”。拉孜县曲夏镇的堆谐在后藏地区及全区享有盛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和喜爱。
堆谐是扎年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自弹、自唱、自跳三合一体缺一不可的综合性艺术。舞步多样变化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绪欢快,是格调较高的一种民间歌舞品种。其舞姿优美、洒脱,动作以两脚的踢和踏的舞步动作,故此堆谐也称“踢踏舞”。
“同甲”舞在吉隆县吉隆镇一带流传,已有悠久的历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吉隆“同甲”舞,即“手镯舞”。特点主要是妇女手上戴的两个镯子,右手是尼式银镯,左手是象牙镯,银镯子和象牙镯碰撞发出的声音叫“同甲”。
“同甲”舞的原本歌词大意突出了当时人们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歌颂和平、歌颂友谊四大方面的内容。细节上还唱出了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手镯舞又作为一种祈祷舞,每当藏历6月4日在查嘎达索寺进行演出。
“果谐”即“圆圈舞”,该舞在后藏江孜、白朗等地民间广为流传。是群众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自编自演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旋律、歌词随着聚集的目的和内容而变化。一年一度的藏历年、望果节、婚礼等比较隆重的节日里人们围着炉火尽快地表演。
期马卓是民间腰鼓舞,是藏区有名的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日喀则市20多里的地方,有个叫司马章堆的村子,这里以跳斯马卓而出名,据说在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就传下了这种舞蹈。
司马章堆村的鼓舞是一种剧烈的跳跃式舞蹈,鼓点明快、节奏感强、气势恢弘、多彩多姿、豪迈奔放、催人奋进。同时,又是一种即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的一种舞蹈。舞蹈一开始,一个老头先出场,手里拿着一把捆着白哈达的木棒,一面手舞足蹈,一面口中念念有词。接着,身穿彩条衣服,腰系多皱短裙,挎着大鼓的小伙子们奔腾而出,羽锤齐动,鼓声震天,舞蹈就开始了。
司马卓表演时由各村村长带队进行演出,在每年的传统佳节和喜庆日子里或农闲时进行演出。
“索”流传于萨迦县一带,萨迦索起源于元朝八思巴时期,是由萨迦地方势力组织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风采,而且是具有萨迦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萨迦索舞”是萨迦法王庆贺盛典和法王出访,以及迎接欢送外来贵宾用的一种最高礼节的舞蹈。特点是不用任何乐器,边唱边舞,独具一格,场面十分壮观。
“羌姆”即“跳神舞”,宗教类舞蹈,指羌姆各教派僧众在自己寺院范围内表演的一种仪式隆重,场面壮观,气势宏大的集诵经、音乐、舞蹈三合一体的寺院大型舞蹈艺术。在藏传佛教众多节日中,扎什伦布寺举行的“斯姆庆姆”跳神舞,最为隆重。
每年藏历八月举行跳神舞节,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跳神舞出场近80名僧人,身着古装,戴着佛教中各护法神的面具进行表演,以不同的神态翩翩起舞,其舞姿和音乐奇妙无比。羌姆分“阿羌姆”和“铜羌姆”,主要区别是用不同乐器伴奏。
跳神舞由六童子按照鼓号的节奏跳吉祥舞为开场。后逐次表演金刚、骷髅、鹿牛、比丘、六长寿等数十节不同的神舞。最后,装饰的宝马、宝象、宝牛身背珊瑚树、珍珠曼札、黄金塔、象牙等奇珍异宝出场,以回应开场的吉祥舞。最初,跳神舞当作密宗仪式只在扎寺内举行,严禁俗人观看。随着其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也是传播教义的需要,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决定每年藏历八月举行“斯姆庆姆”即跳神舞,供四方香客欣赏。
萨嘎藏族服饰种类较多,主要有罗巴:用大羊皮制的皮袄,一般用豹皮作领,黑灯蕊绒镶边,也有以氆氇或水獭皮镶边的。得通:在农牧区氆氇缝制的各种上衣较普遍。曲巴:用氆氇缝制的夏装宽衫,能避雨隔风。察罗:用羔皮缝制的皮袄。腰带:一般长3到4米,平时以布料作腰带,节日以绸缎作腰带,以蓝、红、黄、玫瑰等色为主。鞋袜:多穿用牛皮缝制的皮鞋,用羊毛手工编织的袜子。
帽子:秋冬多戴狐皮帽,春夏戴毛呢绒帽。装饰:妇女辫子用珊瑚、珍珠、翡翠、象牙、绿松石,佩腰带右侧挂精致银钩,左侧佩日月形银制品,妇女惯用项链,戒指,耳环,手镯等装饰物,多为金银制品,男子腰间喜佩刀,手着戒指。藏族服饰,既简朴,又奢华。平常日子,着装朴素,秋冬之际,多穿大羊皮袄、保暖、耐磨、耐赃,夏季多穿“得通”,凉爽适宜,轻巧方便。喜庆节日,盛装打扮,佩戴饰物,显示隆重气氛。
最佳旅游时间为5至10月,因日照强烈,紫外线强,需准备太阳镜、太阳帽、太阳伞和防晒油等,由于气候较干燥,需准备润唇膏、保湿霜等防干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