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子勋大夫——言语中的角色与功能

(2009-10-01 06:26:33)
标签:

中德培训

高级家庭治疗师

北京大学

李子勋

言语角色与功能

教育

分类: 婚姻家庭和社会生活

李子勋: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心理医生。精神专业执业医师,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执业资格,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理事,北大心理系研究生临床指导导师,家庭治疗专业督导师,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师。

 

李子勋大夫——言语中的角色与功能 李子勋大夫——言语中的角色与功能

 

问题解决模式

 

言语的起源

仓颉造成字(黄帝的史官),为交流而产生(成熟于商代)

发展: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东汉许慎:汉字构造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用字规律:转注、假借

中国文字与思维范式:

每种文字都隐含着特定的思维范式,言语逻辑就是思维逻辑

中国文字:对立、工分、非此即彼

反义词、同义词

单音节、复词

 

前言语:具象、象征、联想、意象(隐含情结的非随机)

朱建军:个体经验、突破理性、观念为基础

后言语:语言是符号系统,并非象征

符号是意义的标记,代表已知实体

符号沟通抽象、客观的意义、约定、僵死

象征表达活的、主观的意义、隐含不见

言语的下面貌下面是意象联想的流淌(老虎)

 

教育里中国词只有联想能让人记住

言语决定我们的内心结构

治疗要成为风景

治疗师要治疗成为人的时候是最高境界

关系联想,能觉察到的只是言语

 

 

言语的方式

语言与潜意识情结相通,言语唤起情绪和相应体验

言语与能量场(隐含的想象)

积极与正向言语具有治疗情绪与重建内心现实的功能

 

祷告前的水晶体

特定音节的魔力

佛教的六字言

咒语

道家的字符

 

通约与言语表达受限

汪汪理论

个体体验都个别、言语赋义确定是共有

罗生门——心中有眼中才有

言语是同心寻找真实的过程,而非描述真实的过程

思想是茶,言语是杯,言语论断,心性处灭

 

文字是去个别化的、个性化的,是通约

你知道的一定是你心里有的,我们能看到的一定是我们内心有的,而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而是投射我们的内心。

 

 

言语的结构

意义是通过按照某种逻辑的叙事方式建构的

人用言语选择不同的现实,而非被同一现实固化

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

 

言语分析

人们的语言构建现实,关注人对经验、事件、关系的解释先于关心其本身。咨询师要重视语言下面的隐喻和描述对治疗关系隐含的期待!

言语是解释的言语,不一定是叙事

咨询师的关怀是很重要的

 

咨询中的可操作技术——

描述的三要素:解释、因果判断,推论与定义,叙事本身

软的信息与硬的信息(软与硬的现实)

语义流(重复证明)

构词倾向:负性、极端化、预言、定论

标点:分析叙事中的诉述、重复、含混与矛盾

描述的方式隐含着来访者的核心价值

内在逻辑,跳房子游戏,内在地图

叙事构词中的核心词汇

叙事性言语本身就是解释

问题的意义是通过多重解释显现的

咨询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建构有效的解释

道家无为而治

 

言语描述的限制

先天知觉模型与后天

 

隐喻——海的女儿

语言背后的逻辑

语言里的动机,往往不会说出来

 

心理咨询是走容易的道路而不是走对错的道路,走有效的道路而不是对错的道路。

通阅的可描述性

心理医生知心非言语的,语言背后的逻辑

事实——筛子——言语

道家思想、空像、悖论

 

言语与催眠

风景的投射

与没有症状的部分打交道,反复加强社会功能部分

语言大师即是催眠大使:改译、解释、提问、分裂分析

 

……

 

提问——治疗中的扰动技术

提问的奥秘:

1比喻:问题象一个黑暗的屋子,提问象用一根微弱的蜡烛去探寻不同层面。

2比喻:提问是三维激光成像,重建问题在咨客内心影像。

问题的解决之道就在咨客内心里

对引发问题的核心观念干扰、软化甚至颠覆。

破除一种问题催眠,找开咨客内在知觉。

重组内心的概念系统,寻找自在的资源。

 

提问的言语特征

特点:1当事人需要重新组织信息。2体现了同时性与情景性原则。3软化或改译了问题的意义。4通过联想扩大了内心意识。5意识到问题曾有过成功的解决。6意识到曾有的无效解决。7没有给与当事人额外信息。8资源趋取向,关心无症状时。9无害。10利用当事人信息扰动对方。11提问扰动的选点,力度恰当。12促进的改变从细微地方着手。

 

家庭治疗提问特征

1信息如何在家庭内部流动

2问题如何被接纳与形成共识的过程

3问题对家庭过去、现在的关系影响

4用问题的变化提示关系的变化

5对问题的提问过渡到问题索解

6让问题的受害者转换成肇事者

 

提问的言语

普通的提问:

收集故事,随当事人流动,了解当事人内心对问题的感觉,赋义,推论,以及曾经有过的治疗与改变。

技术:聆听,求证,回应,共情。

目的:建立关系,情绪释放,言语分析,关系分析

 

心理学研究本能…

自在在活动中

联想的价值,知觉模型

 

感受(非理分析),分清楚我的感受(独立有的)、共有的感受(我们之间有的),才能进入语言催眠。

 

(笔记不全,仅录要点,见谅。图片摄影:考拉,讲学中的李子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