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场的罚球线上,会出现这样一幕场景----
在仅投一次的比赛中:一个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普通人轻易的投篮命中,一个NBA明星的罚球却弹出篮外!
普通人洋洋得意,NBA明星只能是无语。。。
稍有理性的人都知道,普通人只是运气好,如果是多次投篮的比赛:投10次至100以上,普通人必败。
像投篮命中这种谁也不敢保证百分百能命中的事情,一般称之为可能性事件。可能性事件的特点就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可能性事件用数学语言来讲就是“概率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就是概率的大小。
概率是指大量的做一件事时,这种事出现的频率。注意是“大量”!
NBA球星的投中概率如果是80%,普通人的投中概率如果是10%,如果仅是少量的投篮是很难看出高低的。
这里人们容易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概率80%,就是投10个球一定有8个命中。
这个思维是严重错误的。比如随机扔硬币,正反两面出现的概率是50%,但这并不意味着二次抛掷中必有一次是正面的。连续掷出9次正面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个赌客押大小,连续押了5次“大”。结果全是“小”。他深信后面是“大”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所以继续押“大”,押了10次“大”最后结果还是“小”!
科学家在做抛硬币实验中都是扔了至少几千次的。比如在某段时间内会出现“正面”明显偏多的情况,看似好像偏离了二分之一概率的情形,但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的“正反”面会有一个自我的“纠正”。即后面在某个时间里会出现“反面”偏多的情况。
只是何时出现“纠正”是无法预知的!!这是个最要命的问题!!!
NBA球星投中的概率是80%,也许会出现前4次都没有命中。
普通人投中的概率是10%,也可以出现前4次都准确入篮!!!
炒股大赛参与者云集数万之众,其中出现10个运气好的普通投篮者,结果是必然的。
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必然会出现一些运气极好的人,他们最基础的K线都不太清楚,最后被评为所谓“高手”!
在数万的炒股参与者会出现下列情况使人一不小心成为“高手”:
1有的人全仓买了一个股后想做短线。被重套后,不知应不应换股。心灰意冷,索性不动了,短线变长线,没想到一年后暴涨50%甚至翻倍。一次比赛中只做了一次操作!
2有的人同时相中二只股票,感觉都很好,不知买哪个。最后以摘花叶或投硬币的方式主观决定买哪只,最后很幸运的最后选择中的那只暴涨!没被选中,感觉其实也很好的那只股票表现平平。他心中只呼“上帝我佛保佑”。主观运气真的很好。
3有的人本想买此股,却点错键盘买中了彼股。结果彼股大涨翻倍,而原意要买的股却大跌。
4更多的人,拼死一搏,全仓进,全仓出。换股数次,其中运气好者,连续命中大涨。运气衰者跌落孙山。
出现这些不可避免的情况是由赛制造成的。
炒股大赛的赛制使炒股大赛成了一场游戏一场秀!
赛制的主要问题:
一 炒股大赛的赛制没有规定参与者的操作的次数。
有些人只操作一次或数次。这些人的成绩是无法评定其是否为高手的。只投一次篮或数次篮,无法确定其运气成分有多大。规则的本意可能是为了中线操作者可以很好的发挥,但是一个中线操作者的鉴定需要数年,数十年的操作才能确定其水平。这不是一个短短的炒股大赛时间所能容纳的。
我认为炒股大赛应限定操作次数。参与的人数越多越应提高操作次数的要求,以达到过滤到运气成分。
一个数万人参与的炒股大赛,凭运气连续十次命中短线暴涨股的人至少也应数十人吧。我想操作次数应定在最少30次以上。当然操作次数要求的越高越好,这样越有利于选拔出真正的高手。如果条件允许,要求操作的次数定为100次以上也不过分!
二 炒股大赛的赛制没有限定仓位。
我们看炒股大赛最终成绩的前十名,他们的操作过程,全是一直重仓甚至满仓操作。如果以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这些所谓的“十大高手”全是垃圾!一个不懂风险控制的人,怎么能把钱交给他去操作。如果以身家性命作为赌注,他们敢每次操作都重仓吗?操作失败一次就让你一无所有的前提下,谁敢保证每次操作都肯定不会遇到暴跌或停盘?
他们就是因为即使操作失败了,因为资金不大,资金上也就不会有太大的损失。顶多成绩不好,成绩不好,也构不成酒驾一样的重罪。有的甚至是虚拟操作,根本就没花钱。可是一旦赌正了,可就名利双收了。。以投机的心态去参与炒股大赛,这样得出的前十名投机鬼却被命名为十大高手!
炒股大赛不是赛车比赛,它们的赛制不应一样。
炒股大赛的前面的路上不只有赛车,还有无数的未知情况等着你。现在的赛制好比允许选手在熙熙攘攘的市场中驾车全速飞奔。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人为了争夺第一而出现伤残或事非。而第一个到达终点的人常常不叫人舒马赫,他的名字叫“奇迹”。
我认为大赛的仓位限制,应定为每次操作7成以下。
这样才能体现出大赛的风险控制与理性理财的正确导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