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一颗虔诚的心
上个月我的一位亲戚送给我一本书《一个甲子的情谊》,这是他们复旦大学新闻系57年毕业生同学间写的回忆录。我读完后知道此书前面还有二本写于十年前的书,《半个世纪的跋涉》、《五十年后的感悟》,我问亲戚要来读读,我亲戚将他收藏的孤本邮寄给我,这样的书得到十分不容易,此三本书都是公开出版物,可能在复旦大学里能买到,现在读书的人不多,好书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现在是一个不喜欢文本阅读的时代,喜欢快餐文化,喜欢视频。所以我得到好书特别珍惜,当我三本书一气读完后留给我的是深深的感动和震撼。
我认为最好的文学作品是一个虔诚的人所写的回忆录。这三本书就符合我的这个认为,他们都是新闻专业,多数都是从事报纸杂志文字工作,他们写出的体会所表达的情绪能让我回到那个特定的年代,书里的回忆是他们年级同学圈里的事,都是在给自己的同学交流,里面的内容真诚、真实、真意。书中所写的都是出于内心的真实感悟,在读书的过程我的情感也随书中人物命运起伏,读完后我对书中作者肃然起敬。在我自己刚退休的时候读这三本书,我是收获多多。
他们是57年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62年毕业,他们生活学习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他们回忆说一半是参加劳动或者“运动”,一半是读书。同学中有1/3是“调干生”,“调干生”是以同等学历参加高考的,说明那时的高考制度比较人性化。由于时代的原因,这些“调干生”能力特别强,入学前有工作的经历。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二人,祁同学的命运多舛,他是经历如同一部苦难史,他的故事可以拍成一部精彩的电影(如果允许),他的故事、他的为人、他感悟是对人生最好的诠释。他在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下放到东北农村,由于他在农村的生活工作的态度让村民根本就不相信他是反革命,就在农村下放期间他还入了党,别人说他给原单位投下了一颗原子弹。这样的真实故事比虚拟的故事让人觉得政治好像总和他在开玩笑,开历史开玩笑,看了这样的回忆录我感觉沧海桑田不是故事可以是现实。
另一位是侯同学,我是最喜欢他的文字,他文章幽默诙谐,读起来轻松有趣,但文字暗藏的道理是对人生观非常好的解读。他在生活中也一定是幽默的人,命运也和他来了个“幽默”,他57年入学积极向党组织“交心”,汇报自己的思想,那知道他的“交心”被收集成了右派言论。虽然他没有被打成右派,但他所谓的“右派言论”始终在他的档案里跟着他,文革期间这些言论又变造反派的大字报,他的言论就像一个阴影一直跟着他。有意思的是他在“三中全会”后找复旦大学,问他的那些言论取消了没有,他说右派都平反了。如此认真的一个人,却遇上了一个不认真的时代。
他们的书是个人的回忆录、感悟、和友谊三大主题,出书的时候他们都七八十岁的年纪,有些同学不会电脑打字,有的同学视力不好,有是身体欠佳,他们分布在祖国各地,他们自己成立编辑小组组织出版。我想也只有他们那样的“朋友圈”才有基本每人都动手写回忆录的水平,写出五十年的真情告白,写出一个花甲的情谊,从这些真实的自述中,看到每个人的行为和心灵。他们在复旦大学校庆的时候献上了他们的作品。在第三书的后记里有这样一段话:由于年龄和健康的原因,今后我们见面相聚机会不会很多了。愿三本文集,成为沟通我们心灵的桥梁,时时翻翻看看,久久思思念念。让五年同窗、一个甲子交往的美好记忆,永远温润着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田!
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是心与心在交流。书中看到的都是一颗虔诚的心,丝毫没有一点点的空或假,读这样的文章让我无法放下,书里主人翁大多是“30后”,从他们记事的1949年前到2010年后,书里讲大半个世纪的故事,读着他们的作品,我时而激动,时面欣喜,时面叹息,时而开怀大笑,这三本文集留下许多的人生哲理将会一直影响着我。
【百度】调干生:从1953年开始,凡是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的正式职工,经组织上调派学习或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离职报考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都称调干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