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218304603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竹堂侵夜开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0
博客访问:
20,257
关注人气:
4,549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走回到田野上
(2017-12-14 15:11:14)
标签:
山区
农村
生活
希望
分类:
生活随笔
走回到田野上
有一首歌词唱到:“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到不了的远方好理解,远方是个无界的概念,可以无穷远,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而回不去的家乡就不好理解了,这是一个封闭系统,是一个找得到的地方,有一个确定的答案。然而这只是逻辑推理,现实并非是冷冰冰的推理,其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情感。家乡不只是时间和空间,还有浓浓的乡愁。
人们总是说乡愁而不是说乡情,我认为是余光中先生的那首诗《乡愁》太有名,说到乡愁自然就会联接起和故乡的感情。我退休了,有富余的时间,想到值得去看的地方是我当年
当知青
下乡的生产队,1975年高中毕业就下乡去了重庆茨竹区秦家公社,那里是山区条件很艰苦,但那里的人们很善良,我刚踏入社会的第一站就是农村山区,那里没有公路没有电,我在山上生活了几年,那里的人和事对我的影响很深刻,在那里的记忆如同刀刻一般,永远都不会忘记。在自己现在结束工作生涯时,去自己当初开始工作的地方走走,“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我才发觉。”
我是12月9日回当年的生产队。我是通过上网查到原公社现在的行政单位电话,先打电话询问上山道路是否好走,当年行路难的印象始终是我生活的阴影,那知道现在上山的路非常好,政府修建的柏油路直通山上。上山之前我想过,现在生产队能认识我的人,起码是50岁以上的人,说来也巧,除一位了3-5小孩现在生产队基本没有50岁以下的人。年青人都生活到城里去了,各家承包的土地都被集中包出去了,他们坐收地租,留守在家的老人没有什么事可做,生活变得单调,各家老人白天在家烤火,只有一点自留地要耕种,有勤快一点人家就养二头猪,真是无声无息地过着散淡的日子,各家的楼房基本都修建好了,但大多是窝巢。感觉山上的人家过日子就是在打发时间,除电视外没有别的精神生活。
我自己的感受是农村不像农村,因为村里全是老人,没有了生气,没有了农村的结构,原来公社的建制划成现在的二个行政村,已经不像是一个农村社会。山区的寒冷比平地要降临得早,这里的人们冷冷清清守着自己的家。我看到了农村前后四十年时间的两端,这里的土地从一个极端摆到了另一个极端。在和山上一位老朋友聊天,他说不知道以后农村会有一些什么变化,我们都希望会有好的变化,因为希望总是在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手机拍摄)
上山的道路很好行车,如同景区公路。
现在农村荒掉的土地很多。
左边有一个大棚,不知道里面种了什么。
这一片自留地不错。
我当年的住房还在,右边石墙的小房子。
当年我住的时候没有石墙,后来翻新了。
中午,山上的朋友请我们吃饭,标准的农家风格。
土地荒了,但是住房是彻底改善了。
当地修房子据说花20-30万。
土地上没有种粮食,感觉不像是农村。生产队的土地大多是丘林地带。
现在还能看到当年那样贫瘠的土地,这样的土地当年不是少数。
以前这些平地是水田。
这个地方如果能搞农家乐,可能就热闹了。
这是村与村之间的道路。
农村也有门牌号码,我当知青时是没有的。
这一处旧房子是当年的临时保管时,经常放一些当天收上来的粮食。
道路、房屋都不错,缺少的是人气。
40多年前的生产队长,垂垂老矣。
希望总在田野上。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让生活有立体感
后一篇:
喜欢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