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粮票的记忆

(2009-09-27 15:44:32)
标签:

粮票

吃饱饭

灾害

知青

粮食

分类: 往事如烟

                       粮票的记忆

粮票的记忆国庆60周年前夕,到处都是征文在赞美祖国60年来的巨大变化。在我的过去的记忆里,我感觉建国来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粮票。取消粮票就意味着能吃饱饭了,现在是不足挂齿的事,但这事在过去的几十年应当算是全国的头等大事。

 

我刚记事的时候,家里吃饭不是煮的,一个大锅里每人蒸一小盅饭,而且还不能是干的,绝对是定量开饭。如果临时来人在吃饭时间很难办,因为没有打他的米。真叫做“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城里是定量供粮票的记忆应,听大人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人每人每月才19市斤,现在看来不小少了,但在当时没有油水没有任何副食品的年代,不精打细算日子是不好过的。我同学告诉过我,他的父亲总是省一点饭让小孩吃多一点,自己天天跑去看下棋,不然有几个小时的时间肚皮实在不好受,用观看下棋的方式用精神食粮来充饥。

 

在缺少粮食的年代,人们见面的问候语都是:吃了吗。听说周总理请演员吃饭还得让他们留下粮票。可粮票的记忆见粮食这个基本的问题,也是那些年最大的问题。知青上山下乡的一个标志就国家不提供粮票了,按当时的话说不吃商品粮了,自己到生产队去分粮食。我下乡的时候国家对知青有粮食补贴政策,我当时可以把稀饭煮干一点,能插上一双筷子而不倒掉,当时周围的老乡都特别羡慕我,说还是当知青好啊。

 

70年代后期,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那时还有人时不时的对比一下吃不饱饭的日子,我认识一位老师,粮票的记忆他说在“三年自然灾害”时间里通读了几遍《本草纲目》,那是因为他想在医书中去找能吃的饱,能替代粮食的药,药不要粮票。我问他有这样的药吗?他说那里有药能替代粮食的,不过他说有时想办法卖点红枣,用几颗红枣来煮一大锅水,晚上家里人都喝一点总是要好受一些。

 

粮票的记忆国家规定粮票是非买品,不准随意买卖,但它却是有价值的。人们想出了一种变通的办法,用粮票换鸡蛋和别的物品。后来有的家里条件好了一些(能吃饱)就用粮票去换别的物品,有换花生的,有换日用品的。那是老百姓自己想出来的办法,既让粮票的价值能转换,又不违背国家的相关法规,总之,粮票是几十年人们心里的一块心病。几十年间人们的愿望就是能吃饱饭,直到93年全国取消了粮票,才算全国人民都能吃饱饭了。现在看不算怎么事情,可取消粮票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说明中国彻底摆脱了缺粮的时代,从那时起人们真正是生活在了“希望的田野上。”

 

粮票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